Page 316 - 张家口政协
P. 316

满树”之句。元代朝廷还从新疆迁移大量农户来宣化种植葡萄。
                                明清时代,栽培之风大盛,但栽培规模较小。到了近代,特别
                                是 1909 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后,宣化葡萄的种植规模才迅速
                                发展起来。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对民国初 1917 年前
                                后的宣化就有如下回忆:“余孩提时,随父居住宣化。古城秋暮,
                                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己。然犹口中葡萄颗
                                粒甘鲜。”那时钟楼以北及城西北角,多为空隙地,直至北城门
                                外的盆儿窑村的园地,因有柳川河浇灌,已经是“园种户植,
                                接荫连架”了。在 36 平方里的宣化城内,近一半是空隙地。
                                直到建国初,也还有三分之一的空隙地,绝大部分在北半城。
                                凡老街古巷、屋前房后,北城垣内外,有空隙地的地方,均种
                                植了葡萄。因此,宣化城内至今还有大北、观后、庙底、西城、
                                郝都司、温室等几个以种葡萄为主的乡村。农、工、商户杂处
                                期间,这也是宣化城一大特点。故有人吟诗,很形象地赞颂了
                                宣化葡萄城这种景致:
                                      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
                                      机井流出农家歌,院院翡翠清香溢。
                                     二三十年代,宣化葡萄种植面积多时达 1 万余架(每亩一般 3
                                架,每架产葡萄 300——500 斤),年产量达 300 万余斤,历年销
                                售“东至京津,西达张家口、大同、集宁、绥远、包头、并远及南
                                洋与国外”(《察哈尔土产介绍》)。除本地果业座商收购外,京津的
                                鲜货客商每到处暑葡萄结果以后,就络绎不绝地来到宣化。他们把
                                这里的葡萄一架一架包了去,等到葡萄下架后,再打发驮子来驮。
                                      “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宣化,实行严酷统治,对一般园户
                                极尽压迫剥削,尤其是佃户就更苦了。据资料统计,当时的三区七
                                街(今大北街),共有 63 家葡萄户。其中 40 多家佃户;自己经营
                                者只有 10 多家;经营大葡萄园者 1 户,雇佣大批农工为其种植。
                                事变前,葡萄佃农都是交纳钱或粮租。每亩地须交一石粮(小米 160
                                斤),出售时,还要交一笔出产税。一般佃户虽几乎年年举债,但尚
                                可勉强度日。日寇侵占宣化后,对葡萄户极尽奴役压榨,使市场更




                                275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