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6 - 张家口政协
P. 306

拐叩熏肉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除他对熏肉独得要
                                领外,还一贯重视质量,保持信誉。他买生猪,往往依托西合
                                营韩存肉房,宁可多花点钱,也一定要买上能宰肉 120 公斤以
                                上的大猪,而且是粉坊喂的猪,从不买“小老货。”杀猪之后,
                                严格选择下锅的肉料,把一些膘薄油少的“下脚料”与头蹄下
                                水等煮熟,按一般熟肉出卖,决不滥竿充数。他的一锅老汤保
                                持已久,从不滥煮其它肉类,以防变味。
                                      拐叩除熏猪肉外,有时也熏鸡,但从不熏老鸡,更不熏病
                                鸡。他尽量做到优而纯,少而精,不因贪多牟利而坏了汤水,
                                去了信誉。
                                    拐叩,本名车德英。因为左腿稍跛,被称为“拐叩。”时间
                                一长,拐叩即成为他的雅号。提起拐叩,西合营无人不晓,而
                                问起“车德英”却鲜为人知。

                                                    哈侯包子 有口皆碑

                                    民国年间,蔚县城有一句歇后语:“哈侯的包子——难比”!
                                这句来自群众的赞语,是说哈侯包子独一无二,谁也难与伦比。
                                      哈侯包子铺开设在县城四牌楼街口的西南角。由于其包子
                                具有色白、面暄、肉多、馅香的特点而驰名,竟使之成为蔚州
                                小城有口皆碑的包子铺。
                                      当时,上街打尖的人们,多吃哈侯的包子;孝敬父母的子
                                女,常买哈侯的包子;“有朋自远方来”,用哈侯的包子款待客
                                人别具新意;进城赶集的,如果不尝尝哈侯的包子,总觉得是
                                一点缺憾。于是,哈侯的包子犹如“狗不理”的包子在津门一
                                样,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眼是识宝珠,口是试金石。哈侯的包子既为大众所赏识,
                                必有其特殊之处。
                                      其实,也无甚奥秘,只不过一重质量,二讲信誉,质量保持稳



                                265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