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5 - 张家口政协
P. 295
妈子和戏子在内的所谓“五子行”,是被人瞧不起的“下行道。”
父母虽都是贫苦劳动者出身,而且老父挑担沿街叫卖也并不比
“做在人前,吃在人后”的“锅刷子”高贵多少,荣耀几多。
但由于封建等级思想作祟,便断然拒绝孩子的正当要求。终究
胳膊难拗腿,于是郭玺只好暂屈从于父母之命,投刘姓师傅学
泥瓦匠。但非心所愿强也难,投师不足半载便大胆“抗上”辞
之不干。而父母却误以孩子身体单薄,力不胜任,便又央人介
绍去张家口学了缝制皮衣的细毛匠。但艺不投缘仍难拴住心,
因而仅又勉强学了一年,便毅然辞辍返乡。父母哪知孩子心灵
之奥秘,只怪他“拈轻怕重,挑肥拣瘦”,于是厉声怒色以责问,
而他却斩钉截铁地回答:瓦刀和剪刀,与我无缘。我“天生”
的志向是拿菜刀,操厨刀。并抒发自己对人生处世之独特见解:
“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人靠喝‘墨水’出名,但
我没那个命;有人靠财势出人一头,可我又没有那个福份。我
矢志那个菜刀,在厨工技艺上出众扬名,一样受人尊敬。”父母
强之再三不奏效,便托人介绍送他到本堡“兴茂店”商号当炊
事“小伙计。”从此,年仅 18 岁之郭玺便步入自己渴望已久的
厨子行,并为以后在烹调技艺上成名出众奠下了基础。但聪明
早熟之郭玺,很清楚自己当时从事的是炊事行,它和厨子行虽
说属于一个行道,但二者毕竞不完全相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
可以说是一个行道的两个分支。因之他后来一再告诫徒弟们说:
“大师傅(当时对炊事员的俗称)不难当,家常便饭多,菜也
不很讲究。但当厨子其技艺就得高出大师傅一头,做出的菜肴
要有‘厨子味’。要做到色、香、味、形四配套,缺一不成厨。”
由此可见他确有高人之秉赋,超人之精明,过人之才气。但可
惜他一生都未能插上文化之翅翼,飞翔于更高之境界,览视祖
国琳琅满目的肉食文化,开阔眼界,从中汲取营养,启动灵窍,
以竭尽其智巧,大展其才华。在封建制度下有多少像郭玺这样
的能工巧匠,其智慧之火花自生自灭,才华被扼杀湮没,其根
本原因之一大概也就在于此吧。岂独郭玺哉!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