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4 - 张家口政协
P. 294

家穷励志 为祖宗争光

                                    清同治十年(1871 年),才华横溢、一生自强不息的郭玺降
                                生于柴沟堡一个小商贩之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其父郭万
                                贵,每日肩挑“八股绳”叫卖于街巷,以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终年
                                辛劳,难得温饱。“穷家寒门灾祸多。”从郭玺七岁起,其父穷愁劳
                                瘁,一连几年卧病不起。举家无食,饥寒交迫,只得靠借债度日。
                                新春大节,左邻右舍欢声笑语,而他家老幼三代六口却以泪水伴着
                                糠菜向旧岁告别.父母长年不解的眉结,双亲不时的呜咽和唉叹,
                                以及全家常年饥馑待饱的“菜脸”,给他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惨痛的
                                痕瘢,但也投下他长大后刚强自立和奋发有为之“灵光.”特别是
                                债主之催索,势利小人之白眼,更促使他身心早熟,狠下决心:“家
                                穷不算穷,志穷才真穷。我家虽穷但志不短,我长大后一定要白手
                                成家立业,靠本事吃饭,靠脸面和信誉做人。填饱肚子不借债,要
                                让人正眼瞧,为郭家祖宗争气争光。”

                                                 冲破世俗 甘入“厨子”行

                                “穷家孩子懂事早”,抑或是少年早熟,待郭玺刚 15 岁时,见
                                穷家境况仍无起色,似坐立不安。特别是看到老父以瘦弱之躯
                                拖拉生活重车的艰辛,他更是怜痛不已,心急火燎。于是哀求
                                双亲允许自己早涉世营生,不吃闲饭,以纤家困,为父分优。
                                为了“穷家”,也为了“俯就”爱子之倔强,父母便忍痛应允孩
                                子超前迈入社会,学艺谋生。“学而优则仕”这条路,父母原就
                                不曾想,亦不敢想;而聪明异常之郭玺,也只在梦里想过,但
                                醒后便烟消云散,不留痕迹。可世上有三百六十行,该让孩子
                                吃哪行饭?父母却颇为踌躇。“人各有志”,不得相强。也许
                                是造化之所钟,当父母征求他的志向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回
                                答:“万般皆不爱,就爱厨子行。”在旧社会,包括厨子、老




                                253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