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0 - 张家口政协
P. 290

团。其中出类拔萃者当属刘玉婵。
                                  玉婵 1928 年出生,彼时父辈早已名振剧坛,对其要求严格。
                                自 7 岁起,清晨喊嗓,夜背戏文,白日要按口传心授的戏路走
                                几遍。仅几年功夫,先后学会《二度梅》、《金水桥》、《走雪山》
                                等剧目的青衣戏。当其父随班演出时,有意派她扮演娃娃旦、
                                丫环或一些小角色,以熟悉舞台环境,积累实践经验。1944 年
                                在柴沟堡演《打金枝》、《游龟山》等戏,崭露头角。1945 年渐
                                挑大梁,曾与筱桂桃、刘宝山、吉凤贞、郭凤英等同台演出。
                                此时,在张家口已小有名气,但她并未为观众的喝彩声所陶醉,
                                仍孜孜不倦地从多方面充实自己。一次见蒲剧演员王元恺在《藏
                                舟》中的云步、碎步和走花梆子有独到之处,深受启发。见筱
                                桂桃在《白蛇传》《合钵》一节的转身、卧鱼、绞柱动作中伴甩
                                发的绝技,自感艺无止境,在唱念做上继续下功夫,经过父亲
                                和两位伯伯的指点,着重刻划人物,所演《女写状》、《凤仪亭》、
                                《富贵图》、《龙凤呈祥》,不落俗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她扎根于张家口市晋剧团,这时年已
                                二十出头,正是从事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她积极学习文化,
                                参加戏改,下乡下厂,并排演配合中心工作的小节目。在主演
                                的剧目中,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于一身,只新编历
                                史剧就有《绿判官》、《仙锅记》、《复郢都》、《蝶双飞》、《万福
                                宝衣》、《春香传》、《铡赵王》、《文成公主》、《貂婵》、《审子弁
                                奸》等近 30 出。1960 年后,又先后投入现代戏的排演,在《朝
                                阳沟》、《夺印》、《黛诺》、《山乡风云》、《江姐》、《丰收之后》、
                                《南方烈火》、《糊涂爹粮》等戏中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
                                    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旦角行当中,
                                有独到之处。其唱功,音色优美,高低自如,腔圆字正,委婉清脆;
                                念白平展舒畅,疾徐有致,起伏自然,句句声情;做工上,善以细腻
                                手眼身步并借助服装导具,展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所刻划
                                的人物,往往引起观众的共鸣。饰《六月雪》中的窦娥,常常摧人
                                泪下;饰《蝴蝶杯》中的胡凤莲勾起观众同情;饰演江姐,引人缅

                                                                                      248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