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张家口政协
P. 193
们除了远走恰克图外,还西走陕西、青海、新疆。沿着丝绸之
路达阿富汗。有一位姓王的老人就到过阿富汗,在那个地方做
商业生意。所谓“长城脚下,驼铃声声,雄关漫道,塞外风情”,
正是张垣驼商队的真实写照。
张垣茶商的贸易活动都是中世纪式的以物易物,即“我以
茶来,彼以皮往”。茶商以茶叶从俄蒙商人手里换回皮毛、鹿茸、
羚羊角、水晶、麝香、蘑菇、药材等贵重物品,张家口就是这
些货物在中国的集散地。随着张垣茶商深入俄蒙内地进行经商
活动,恰克图日臻繁荣,俄国人也形成了六大商帮,他们是:
(一)莫斯科帮——经营呢绒、海象皮、海獭及其它俄货;(二)
土拉帮——经营羊羔皮、猫皮和小五金;(三)阿尔扎马斯克、
伏克格拉帮——经营芬兰狐皮和北极孤皮;(四)托波尔斯克帮;
(五)伊尔库茨克帮——经营皮革、貂皮、孤皮和毛皮套;(六)
喀山帮——专营皮革制品。张垣茶商为了便于旅外经商,他们
在内蒙的东、西苏尼特,外蒙的库伦和俄国边境的恰克图都设
有茶商的分号,办理货物的屯集交换运输和行旅客商吃住等事。
俄国为了对中国进行贸易活动,于清乾隆年间在大境门外设了
领事馆,俄国商人在张家口居住的也不少,最多达一百多人。
可惜,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沿海通商日岸的
开放,沙俄取得了陆路通商特权,加上屡遭兵战之祸,道途梗
阻,货源缺少,资本荡然,生机日绌,从前张家口有西帮茶商
百余家,渐渐仅存二十余家。后来由于沙俄侵略势力深入外蒙,
清朝政府的边疆危机和经济危机渐渐表面化起来。到了同治、
光绪年间,“张垣茶商”已处于“销场疲滞”的绝境,这条由张
家口至恰克图的四千余里漫漫茶道也就车少人稀,荒草萋萋,
牛铃驼铃之声就稀得可怜了。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