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张家口政协
P. 176

此桥,只能暂叫它“南郊桥”。这座桥建于 1932—1933 年,按
                                                                  ⑤
                                时间顺序应该是大清河上的第六座桥 。
                                   1938 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张垣后,平静的街面上汽车突然
                                多了起来,中心地带桥面来往拥挤。日伪政府首先拆除了不少
                                房子,开通了从火车站到汉卿桥东头的一条宽阔大街,两旁盖
                                了些日式楼房,取名叫“中央大街”。紧接着在汉卿桥北面增建
                                了一座大桥叫“中央大桥”。这座大桥完全按日本建桥风格突击
                                建成,全部是木质结构。桥墩是一排排大约直径 30 厘米的大木
                                柱,用斜木板连结立于河床下(第二年为防水腐蚀,木柱根部
                                加筑了水泥裙),桥面是用大木板铺好后又加铺了一层混凝土,
                                桥栏用粗细方木组合。全桥除桥面的混凝土和连结木头用的铆
                                钉外,没用一点钢筋、铁架、石头和砂子等建桥材料。所以,
                                省工省时省料,不到两月就完工了。由于日本侵华财团三井、
                                三菱等公司大量倾销橡胶轮胎,中国人自古以来用惯了的铁瓦
                                花轱辘车也都很快换上了橡胶充汽胎。因为胶轮车装载量大,
                                拉的货多,用的畜力少,并且能适应各种路面。这座“中央大
                                桥”出现后,什么车都能过,这就减少了汉卿桥的车流量。
                                “中央大桥”和“中央大街”连接起来后汉卿桥显得短了,于
                                是把它增砌了三个石块桥墩,延长了桥身,桥东头的地面垫高,
                                原来汉卿桥东面的斜坡也就没有了,同时,这里的河床也变窄
                                了。“中央大桥”和汉卿桥虽然并行,但各有名称,互不通用。
                                “中央大桥”虽系日伪政府所建,却是增建于大清河上,按顺
                                序可算大清河上第七座桥。
                                    与此同时,日伪当局也将清河桥略加改造,把两旁人行便道移
                                至桥高架外侧,用三角铁架固定在钢架上,上铺厚木板,倒也牢固
                                好走,但道外边护拦却用的是粗方木,外型笨拙十分难看。桥身放
                                宽后能走大型公共汽车了,但桥面没有改造,仍不能走载重货车。
                                1939 年,日伪政府把东山坡自然形成的土路拓宽,号称“兴亚大
                                道”,据说要在这条大道上建设新式街市。因此,曾把和大土路连接

                                                                                      148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