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张家口政协
P. 174
张家口车站(现在的火车北站)往西去,一出站就得过大清河。
因此,在民国初年(公元 1916~1918 年)在河东的高庙村河岸
到河西的八角台下修筑了一座单行铁路大桥。这座铁路桥有五
墩六孔,比通桥长得多。这是大清河上出现的第二座大桥。该
铁路桥只能过火车,桥两旁虽设有护栏和窄窄的人行枕木走道,
但那是供铁路检修人员走的,其他人员不能走。有些行人为避
免过河 水,也偷偷从有隔缝的枕木上面来往过,所以出现过
一些伤亡事故。
1924 年初冬,国民军开进张家口,为利交通,免水患,冯
玉祥和张之江两将军决定,在通桥南不远处建造新式大桥。新
桥由京绥铁路局设计施工,1925 年初动工到第二年春竣工。新
桥用混凝土筑桥墩,主桥分四大孔,全部用钢铁大梁和钢铁高
架结构连接。中间由双层钢铁高架隔离,分成东西来往上下行
走向。桥两旁高架里面铺木板人行道,高出桥面约半尺多,桥
面用竖木桩拼凑挤合。主桥两端各有一段引桥,用石块和混凝
土筑成,引桥下面各留一个大型拱洞。因主桥高出河岸,便于
泄洪,所以引桥一头和主桥连接,一头和河岸取平,呈坡形。
此桥完工后取名“清河桥”,在当时来说,外形颇为壮丽,是为
大清河上的第三座桥。
清河桥建成后,古老残破的“普济桥”(即被冲断了的“通
桥”)完全被拆掉。
新建的清河桥虽然又长又宽、上下行分走,但最大的缺点
是用木桩拼凑挤合的桥面,只能过胶轮汽胎机动车,而明令禁
止过铁瓦包钉花轱轳畜力车。那个时候,张垣尚未出现胶轮汽
胎卡车,一切运货、拉料都是畜力铁轱轳车。所以,新桥虽好,
马车不能行,只得夏季 水、冬季涉冰,一年到头经常发生人、
畜伤亡和车碎、货毁事故。
1930 年冬,察哈尔省主席刘翼飞亲眼看到马车过河难的情况,
责成省建设厅负责勘察建设能过畜力车的大桥。由于当时省财力不
足,刘翼飞亲赴北平(此时北京已改称北平)面见张学良要求拨款
相助,张很快拨来巨款,于 1931 年天气解冻后立即施工。桥址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