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张家口政协
P. 173

张垣市区大清河上桥的变化

                                                         李沛泽

                                                                                      ②
                                                                            ①
                                    从万全坝头和崇礼东沟、正沟发源的大清河 纵贯张垣 。
                                这条河平常水流不太大,可涉水而过。可一遇大雨,坝下群峰
                                山洪暴发,夹砂滚石直泄而下,吞噬两岸的田园房舍,使沿岸
                                二十多里长的城乡深受其害,交通不便亦可想而知。因此,张
                                垣人急需在河上建座桥。
                                    明朝宣德年间,张垣筑起城堡后,城镇逐渐发展,为了生
                                产生活便利,先在堡外大清河上筑了一座石拱桥,取名“普济
                                桥”。这座桥是七孔石桥,所有拱孔和桥墩全用青石条碹砌而成。
                                每个桥墩南北两头都筑有“分水尖”。桥上南北两面都是方型石
                                柱夹石板的护栏。桥两端与岸略平,中间隆起呈弧形。桥面也
                                铺的是青石条,经过几百年轧碾,到民国初年石条上已轧成深
                                深两条辙痕。笔者儿时,常随母亲去口里东窑子姥姥家,每过
                                此桥必留心观赏。有时坐畜力车过此桥,铁瓦轱轳轧在石头辙
                                痕上,颠得很不舒服。据父辈讲:此桥原来两头各有牌坊一座,
                                用石块砌成,上刻桥名。西头牌坊旁立有一座石碑,详记建桥
                                经过。清末民初,京张铁路通了火车,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场
                                运输量加大,来往车辆增多,为方便桥上行车,就把桥头牌坊
                                和石碑都拆掉了。因为此桥是唯一过河通路,后来人们便把此
                                桥叫成了“通桥”。大清河上这座最初的桥,可惜在 1924 年被
                                                 ③
                                一场大洪水冲断了 。当时,政局混乱,内战连绵,官方无暇
                                顾及,只由商民中的头面人物借用木板暂垫起来临时通行,来
                                往颇为不便。留心的人们还会记得,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有
                                时大水过后还能看到被冲出的通桥桥墩遗迹。近年来河床变窄
                                隆起,旧墩遗迹便不易见到了。
                                    京张铁路通车后,通往绥远的“京绥铁路”也相继建成,火车从

                                                                                      145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