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张家口政协
P. 175
原来选在来往车辆多的桥西大河套东口到桥东马路街与北市场
北端的大豁口处。但是,这里河床太宽,在这里选址造桥,要
比清河桥长出一倍多,已有财力还是不够。后来只得从大河套
东口定点,向东造了一座九孔八墩钢筋加混凝土桥墩和钢筋混
凝土桥面的载重大车通行桥。因桥的长度达不到原来设想,桥
东头用石块和水泥铺出一条大斜坡,一直斜到河滩高地(现在
解放大街北口偏西处)。这座桥比较坚固,能承重三十吨。从此,
桥东和桥西车马行人来往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因为建桥主
要是依靠张学良拨款相助,所以桥成后就按张学良的字“汉卿”
取名叫“汉卿桥”。汉卿桥是大清河上建的第四座大桥。
1932 年初,东山坡已经形成一条土大道。新村一带驻军较
多,察哈尔和省级机关来往频繁,省政府建设厅决定要在上堡
上东营大街东口偏南到鱼儿山下再建一桥。桥址勘查完毕正要
动工,刘翼飞的东北军奉命西调,工程遂停。宋哲元接任省政
府主席后,他的二十九军进驻张家口,军部设在玉带桥北,三
十七师师部设在新村原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在此之前是察哈尔
省立农业专科学校),鱼儿山下到河西就更需要有桥了。于是,
便按建设厅已勘察设计好的方案在此处建了一座比汉卿桥窄而
造法相同的“清水桥”。此桥在 1933 年夏初建成,当年 5 月,
抗日同盟军成立,从坝上各地汇集到张垣的抗日义勇军纷纷从
此桥经过开到东山坡参加抗日同盟军;而抗日同盟军的健儿们
在方振武、吉鸿昌等将领们的率领下,从新村抗日同盟军司令
部誓师出发,也都从此桥过去杀向坝上,收复察北各县的。这
座有过光荣历史的“清水桥”是大清河上的第五座桥。
④
张垣南郊旧时有条小官道 ,从河西到河东需越过大清河,车
马行人都得在河滩内涉水走冰。宋哲元做了察省主席,便指示建设
厅,在此处建了一座砖石混凝土大桥。桥址在河西的石头屯(现在
叫沈家屯)、闫家屯和河东的上小站中心点,因此三个村子各以自
己的村名代桥名,而从来没有过统一的桥名。现在写此文不能遗漏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