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张家口政协
P. 180
延用旧名,但其规模之宏、构建之精远胜于昔。站在新清河桥
上高瞻远瞩,立刻感到“还是新的好!”
纵观张垣建桥史,可以说,解放前建的旧桥本身都不复存
在。有的无非是在改建、重建后延用旧名而已。加上解放后续
建的桥梁,已有八座大桥横跨在市区内的大清河上。我还听说
前几年在大境门外的正沟街和口外东窑子之间的大清河上也建
了一座桥,因我多年未见,不能妄加以叙述。(编者注:此桥于
60 年代初建成,80 年代又改造、拓宽。)如此,则二十里长的
⑥
河上还有九桥 ,每天都在输送着数不清的车辆和来来往往行
人。现在,市区的大清河上平均两里多远就有一座大桥,张垣
人盼望了几百年的“多有几座大桥”的愿望,如今在新中国成
立后短短的四十九年间就实现了。
注:
① 纵贯张垣市区的大河,原来叫“大清河”,不叫“清水河”。七十多年
前,张垣河上只有一座普济桥,当地人俗称“通桥”,所以人们也一
惯把市区内二十里长这段河称为“通桥河”。现在还叫通桥河也可以,
但不能叫“清水河”。十几年前,张垣各界人民在驻军部队大力帮助
下,整治了几次大河滩,还筑了一段石坝,在人民公园东门外立了块
圆形石碑,上面刻的就是“大清河”。
② 本文写的是张家口市区的事,但不用张家口的名,而用张垣。因现在
张家口已经成为包括十几个县的大市,其中还有宣化、下花园等市区。
“张垣”是张家口没有建市前的简称,用在这里较合适。
③ 有文章说:通桥初建 25 丈长,清顺治年又增加了 25 丈,共 50 丈长。
这种说法不对。既然承认通桥共七孔,那就成了明朝先建三孔半,清
初又续建了三孔半,有这样建桥的吗?即便有这种建法,明朝中叶离
清朝初期约 200 年之久,能接得上吗?两个 25 丈中间正有一个孔洞,
又是怎样碹成?200 年前后的石料又是那样如一,明时建的半个桥没
有一点风耗雨打的痕迹,难道顺治年间是用 200 年前明朝旧料接的?
种种疑问必须实物证实。梁毓如先生提供在“张家口文史资料”第十
三集的那张“通桥”照片完全能说明这些问题。那张照片正是我儿时
见过的照片,照片上就是我来往多次的通桥。鉴于桥上还有三根电
杆.可以说明摄于民国初年。
④ 官道是很早前对公共道路的称呼。凡出市、出省、出县的大道,
能通行两辆以上大车宽,路旁常有店家、吃食小屋、茶馆等,叫
“大官道”。大官道归县以上衙门管,有的地方还设税卡处所。大官道
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在本乡本上互通两套马车的叫“小官道”,归
本乡本村管理,过往货物也不收税。至于只是一条人行小道或田间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