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4 - 张家口政协
P. 434
(四秃子)、李福荣(二毛旦)、吴佃才、李会林等人。第二年
农闲正式在馒头营、新地房子、大小梁庄及庙滩一带演出,受
到了欢迎。其徒弟李福荣(七十八岁)说:“我师父二老板教戏
严格认真,所以现在有些节目还能想起来。”二老板 1923——
1925 年又在庙滩村教了一班,但这部分人只在本村活动未出外
演出过,据许多老艺人说:“最早立足于张北教二人台的只有二
老板一个人。”
1925 年不再踩跷子完全由口外张北艺人组成的小曲班成
立了。班主杨庭献,主要演员有:水仙花(吕宝善)、贵金子(郭
富发)、二金点点(乔永福)、丁五子(丁义祥)、万人迷(杨宝)
等人,班主花钱添制服装、道具(手绢、扇子、霸王鞭)、伴奏
乐器(二胡、四胡、小京胡、唢呐及锣鼓)等。全班有二十多
人,在张北、康保、尚义、兴和一带演出,并到张家口茶馆、
南市场打地摊演唱。主要的节目有《走西口》、《回关南》、《钉
缸》、《小放牛》、《小寡妇上坟》、《后继母打孩子》、《打连城》、
《割红缎》、《打樱桃》、《打酸枣》、《串河湾》、《劝姑娘》、《纺
棉花》、《拾棉花》、《芦占魁刁人》、《十大拉杆》等,此班 1925
年——1930 年红极一时。
一九二六年山西省天镇县三里屯的一个班社上坝来张北演
出,此班也是打地摊的方式演出。主要演员有外号叫香塌脑子、
拆散人家等。给人印象较深的剧目有《切蒜苔》、《娶女婿》、《十
八摸》、《聘闺女》、《害相思》、《害娃娃》等。
二十年代初期到二十年代末期这近十年的蹦蹦或小曲的表
演形式是从高跷向打地摊方面演变,突出了道具中的手绢、扇
子、霸王鞭的使用技巧。如:这三种道具在高跷表演中只能是
一般配合节奏使用,而打地摊表演这三种道具却可以向高难度
发展。如:手绢可以象“二人转”那样表演出手飘飞或手指间
旋转。霸王鞭可以上、下、左、右跳跃纵横,名老艺人(鸡毛
篓子)可以连唱带打就地十八滚成为绝技。
在音乐上, 踩高跷表演只用唢呐和锣鼓,而打地摊演出却加入
民间管弦乐器,这无疑使二人台前进了一步。同时使剧目的编写趋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