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0 - 张家口政协
P. 430
七、背阁。背阁在宣化县民间是一种比较晚的社火活动。
起初,民间艺人根据绑高跷的办法用铁棍、木架将七至十岁的
小孩固定在大人肩上,叫“爷爷背孙女”,后来又将“爷爷背孙
女”的扮相改为古装戏曲人物。有的将上下二人扮成一折戏里
紧密相关的两个角色。表演时随着锣鼓点的节奏舞步,上下协
调、动作统一。上边的人除腿不能动作以外,上肢可以表演不
同的舞姿。其表演特点是多架成对,最少八人以上。背阁在赵
川、东望山一带比较盛行。
八、抬阁。也称转阁。用铁棍木料做成四人或八人能抬的
阁架,阁架上置有转机(或称车轮),十至十三岁的小演员的双
脚与转机铁棍绑在一起,转机转动,小演员随之翩翩起舞。表
演节目多为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如《断桥》、《杨八姐游春》、
《拾柴》等。抬阁人随着鼓乐节奏缓慢行进,机关不停地转动,
小演员凌空作耍,舞姿优美,塑形生动。我县若比抬阁表演,
当首推赵川。
九、摔跤舞。民间也称大架人。是宣化县农村一种形式活
泼、表演有趣的社火活动。它是由一个人爬在地上表演,身背
二个攀制好的(互相搂抱)的道具人形。表演者的两只手穿靴
代替另一人身的两只脚,然后作各种摔跤动作。时而摔倒、时
而站起、时而拌脚、时而踢腿。真似二人摔跤,难分难解,十
分逼真,观后令人发笑。
十、背人舞。一般也是由一人表演,将假人身(上半身)
绑在表演者腰间,和表演者的真腿巧妙地衔接起来,连成一个
完整的人身。然后按着角色需要的装束,再给表演者身后绑两
条假腿,但不能露出破绽。表演时,伴随轻快的吹打乐,表演
者要刻划出背人者和被背者的两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传统的背
人舞有《猪八戒背媳妇》、《老汉背妻》等。
十一、牛斗虎。牛和虎分别由二人扮成,身披用麻摹制的
牛皮与虎皮的仿生制品。通过牛虎相斗,表现牛的不畏强暴和
虎的雄猛。舞姿粗犷矫健,别有一番情趣。
十二、挎鼓。强壮有力的男青年身挎一长圆形鼓,长约三、四尺,
鼓面直径约尺半许。不用鼓槌而用手敲,没有锣,配以大钗,表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