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7 - 张家口政协
P. 277

早先村里常写外地的戏,有园馆的,有“杂凑班的”。写戏
                                也得立文书契约,象现在立合同一样。如果戏班自带伙夫,便写
                                “米面戏”,即上面写清白面、莜面、小米各多少斤。这样,戏
                                班有利,米面打得宽裕,剩下的可以卖掉分钱。另一种是“带
                                社管”,亦即社上包伙包银。此外,社上还得出些小份子钱。这
                                似乎成了当时的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如“开箱一帖”钱(箱官
                                的)、跷子报单钱(登跷子的旦角和报戏单的)、条帚蘸布钱
                                (伙夫的)等。
                                    写戏也有一种说法叫“戏误台子,台子误不了戏”。意思是
                                说,戏班可以不按契约要求推迟演出日期,而村上不能因此再
                                请别的戏班。
                                    过去写戏一写就是三天。头天为起日子戏,二天正日子戏,
                                三天末日子戏。有副舞台上的对联正好对此作了说明:
                                    爱听则听爱看则看听看自取两便
                                    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要唱三日
                                    每写必唱三天不算,每天还必演三场戏,叫“三打戏”。上
                                午约十点开场,每场三个半小时,其间演员最多休息一个半小
                                时。这样,不仅演员疲于奔命,文场武道的人也受罪:一天也
                                不敢多喝水,因为喝水多了要撒尿,撒尿就要误戏,过去的班
                                戏清规戒律很多,误了戏是大伤脸面的事情。
                                    日伪统治时期,曾开设“俱乐部”,唱起了“包赌戏”,打
                                那时起,“三打戏”的规矩变了,变成了每日两场戏,而且一直
                                沿袭至今。
                                    过去,唱戏的名目极其繁多,除社戏和各种庙戏外,还有
                                开光戏、开市戏、愿戏、对台戏、堂会戏等。
                                    谈起这些戏,少不得要扯起庙宇。庙宇,无村不有。什么老
                                爷庙,财神庙、奶奶庙、菩萨庙、龙王庙、河神庙、火神庙等多
                                得很呢!虽说庙里不过是一尊尊泥塑,可在过去的人们却看得高
                                于一切,似乎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全得听从神的支配。为了

                                                                                      267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