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8 - 张家口政协
P. 278
求吉利,讨平安,人们就要敬神,焚香祈祷不算,还得让他们
也享受一些人间的文化生活——看看戏。这样要唱戏就得筑台
子,这就是庙台,又叫“戏台”或称“乐楼”,而且必得面庙而
设。又因为“神”也有大小尊卑之分,所以对于那些“小卑”
之神,有的地方设在台墩子,或者干脆免筑庙台,必要时临时
搭台子。在乡村,尤以设老爷庙庙台和龙王庙庙台最为普遍。
其原因在于祈雨。这当然和过去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分不开的。
庙台建造完毕,不能随便就唱,这也要有个规矩。主要指的
是唱第一台戏。据说,好戏班一般是不来“应”这个“景”的,
怕出事故,怕伤好角,怕唱《大上吊》真的吊死演员。因此,唱
第一台戏的戏班,要的价比往常多得多。开戏那天,先燃放一通
喜炮,随之,一人左手提鸡,右手持刀而上,将鸡头“ ”的一
跺,任无头鸡在台上乱蹦,鸡血喷溅,谓之“驱邪”。末了,用一
端带有棉球的筷子蘸上鸡血到庙里的“主神”眼前绕上几圈,谓之
“点睛开光”,为的是神仙看戏眼亮。以上就绪,才接着开戏。
这样的戏就叫“开光戏”,又叫“打台戏”。
所谓开市戏,顾名可知是商家的戏。日子一般选在二月二。
他们为了在新的一年开市大吉,生意兴隆,几家合资请来戏班
为大伙观瞻。也有的新商号于开张之日,请上一班人来“打坐
场”,或曰“坐唱”。此种习俗至少在清代就有了,也正如万全
县志所载:坐唱,与北平茶肆的清唱同。不化装,不动作,随
意围坐而唱,不演,有乐器,有锣鼓场面,完全应有尽有。剧
本亦伺戏剧,有本有句,有开场有收尾。闭目而听,几疑身临
剧院于娱乐之中。轻而易举,耗费无多。
至于堂会戏,非豪富人家是没这个眼福的。在万全,只有
霍老五将戏班请到自家宅院唱过“堂会”。
愿戏:有的人家为了求子求寿。或为了消灾祛邪,便在菩萨
或奶奶面前许下愿,在何时何日请一台戏,这就是“愿戏”。在
万全县很少有这样的开明人。据说,民国十六年,洗马林的罗辅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