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3 - 张家口政协
P. 273
上讲,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民间生活故事戏:如风趣活泼的
《卖皮弦》、《亲家门顶咀》、《豆腐换妻》、《白花过大年》等;
警化世人宣扬朴素道德观念的《七人贤》、《响连环》;逗乐为主
的玩艺戏(俗称耍耍戏)《八扯》、《三怕》;调解家庭纠纷的《四
劝》;积米奉亲的《安安送米》;反映灾荒年月农民苦难生活的
《老少换妻》等。爱情戏有《关王庙》、《花亭会》、《郭春打鸟》、
《祝英台下山》等。其二,历史传统故事戏:在万全秧歌中占
有很大的比重。如《孙二娘打店》、《猪八戒成亲》、《武大郎捉
奸》、《赵匡胤送妹》等。其三,神鬼戏:有《化金钗》、《大烟
鬼显魂》、《黄桂香磨面》、《周公破八卦》等。
早期的万全秧歌,从以上剧目可以看出,通常为两小(小
生、小旦)戏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七、八人便可
串一台戏,故有“七紧八松九闲人”之说。扮装、表演都明显
地带有民间说唱的痕迹,很类似坝上的“二人台”,简单粗俗。
并不十分讲究。如小生(一般是文生)着道袍,扎文生巾,小
旦用兰布、花布包头,头前缀以五至七个珠扣,身穿飘带裙袄,
手拿折扇,手帕,小丑头戴毡帽,身围腰包。脸上扑以少许官
粉,即便登台演出。表演上也仅见于水袖,各种台步以及耍扇、
耍手帕、登跷子等一般功夫。
万全秧歌虽在民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因其发展缓慢,
水平低下,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土
玩意儿”,俗称“三官爷的胳膊”。只能敬三官,而不能敬神。
民国初年,洗马林的拐拐旦演《玉虎坠》出名,被请到张家口小
兴园,在一次演出中,因一句台词——将“开舟”说成“开船”
——就以“三官爷的胳膊——太土”为由辞退回家。
如果说,清道光年间是万全秧歌的鼎盛期,那么,到了民
国年间,万全秧歌就日渐衰落了。尤其是晋腔大戏(山西中路梆
子)的流入,迫使秧歌艺人从扮装到表演都积极向大戏靠拢。紧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