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2 - 张家口政协
P. 272
的老人郭吴讲,他的大爷狗稽旦在三官社教秧歌达二年之久,
并相继培养了近三、四十名艺徒。另外还有一些如“要看戏,
足丰园,要看秧歌逯家湾”、“暖店堡的秧歌十三旦的戏,水庄
屯的姑娘百二顷的地,”都说明万全秧歌在当时影响之大。
万全秧歌没有正规的班社,农闲聚之,农忙散之,属于半
农半艺的性质。演员多为大字不识的贫苦农民,靠口传心授进
行排练,不计报酬,纯属义务。秧歌艺人一般在本村活动,有
时也临时搭班串乡演出,包价收费。在万全、怀安大凡三百户
以上的大村都有这样的秧歌班。因其长期植根于民间,发展于
民间,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念白,使用的全是方言
土语,有时也根据戏的需要用些韵白,形象生动,极富生活情
趣。唱词绝大部分来自于民间口头文学,通俗易懂,明白如述,
听来亲切感人。如《四玉带》中春花的一段唱:
开言来我把白昭哥哥叫,
妹妹有话对得儿你学。
你在外边做得儿买卖,
妹妹在家纺得儿棉花。
纺上三年并五载,
我与你生下个孩得儿娃娃。
我娃娃长上这门门大,
叫你一声爹,叫我一声娘。
万全秧歌的唱腔,一般由民情俗曲演变而来,虽属板腔体
音乐,却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固定程式,基本上是上下句重复的
叙事体。至今流传下来的大致有三性、纽子、紧纽子、流水、
扇风腔、山坡羊、四眼腔、咳咳腔、哈尔腔、过街大腔、苦腔
等十一个唱腔。因其节奏舒缓,委婉缠绵,加之衬字,滑音、
颤音较多,显得轻柔细腻,绵软如丝,因此后人称之为软调,
或称软秧歌。
万全秧歌传统、剧目约百余出,其中不少已经失传。从内容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