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4 - 张家口政协
P. 274
接着秧歌班纷纷解体,多数的秧歌艺人改弦易辙,开始学演山
西梆子,并外出搭山西梆子班演出。
这时间较有影响的艺人有孔家庄的武如(青衣)、元宝红、
八疤丑、安家堡的旗杆红、第七屯的大王子(红)、阳门堡的狗
儿红、北沙城的腐肉旦、三万子(青衣)、高庙堡的侯世连(青
衣)、三尺黑、大张天的三豁子(花脸)、英奎子(武生)、黑石
堰的三搬不动(丑)、旧堡的张万华(旦)、海顺子(黑)、窑子
黑、第八屯的小青衣、德胜堡的康亮(红)、龙池屯的狗尿黑、
水庄屯的满圈子(生)、柳沟的二白子(丑)、旧羊屯的庞老三
(黑)、杏阎庄的筐子里等。
在此期间,也有些较老的秧歌艺人,为了争夺地盘,以求
与梆子大戏相对平衡,对秧歌从音乐唱腔到化装、导具、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暖店堡的王大祥第一个在农村舞台上搬上
了布景,并在《游地狱》一戏中加进了实物做的油锅、鬼磨。
还移植了京剧《天河配》。不仅如此,有的秧歌艺人插入梆子戏
班同台演出既有秧歌戏,又有梆子戏。或在两个剧种的艺人同
唱一韵戏,既有秧歌调,又有梆子腔。人们对这一表现称为“混
唱”、“两下锅”。民国二十一年尤为显著。到了民国二十二年,
从孔家庄往东的铁路沿线许多村如第七屯、第八屯、安家堡、新
杨屯、阳门堡、洗马林、旧堡、三里庄等地的秧歌班都为山西梆
子所取代。一些山西梆子尚未涉足的小村也有了教山西梆子的
“座房子”师傅。这在秧歌史上,是一个带有悲剧性的转折。
洋河以南的一些村庄,除左卫、柴沟堡较大的村镇外,由于
地处偏僻,又贫穷落后,加之受山西梆子的冲击较小,秧歌仍有
一定的市场,所以象第六屯、第九屯、刘家堡、上果园、乔子沟
等地的秧歌班一直活跃到解放以后。尤其是第九屯,在老艺人周
贵德的组织和带领下,秧歌的演出一直未中断。解放后上演的秧
歌剧目达四十余出,还培养了男女青年演员四、五十人、第九屯
被誉为“秧歌之乡”。一九五七年,周贵德老人带了二十多青年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