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0 - 张家口政协
P. 260

的外来剧团去参加演出。“做场”或“坐场”,顾名思义,是一
                                种相当简陋的野台演出。这种演出,大概就是最早的蔚县秧歌,
                                也是最雏形的蔚县秧歌了。它不可能有成本大套的剧目和很严
                                格的唱腔,程式要求,只可能从生活中提取简单的故事,把它
                                搬到台上来表演一番,只可能具备很简单的唱腔和表演动作。
                                所以,直到现在,蔚县秧歌剧目里的三小戏(小旦、小生、小
                                丑)特别多,这就是当时从那种庙会野台子上延续下来的一个
                                特点。三小戏短小简便,是非常适于农村演出的。
                                    光绪以后,河北梆子、晋剧逐渐在张家口地区流传开来。
                                一个从南向北。一个由西到东。都必须经过蔚县,蔚县秧歌又
                                从这两大梆子戏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早年的许多蔚县秧歌艺
                                人,不少是多面手,既会唱河北梆子,又会唱晋剧,这足以说
                                明蔚县秧歌与这两大梆子戏的密切关系。许多听过蔚县秧歌的
                                同志,也都明显地感到秧歌在唱腔和表演程式上,从这两大梆
                                子戏获益非浅。
                                    宣统末和民国初,蔚县全县的秧歌剧团多达五十余个,几
                                乎每个大点的村子都有自己的演出队伍。当然,都是业余的。
                                但也开始出现了半专业性的剧团,叫做“抱股戏”。所谓“抱股
                                戏”,就是从全县各业余剧团抽出最棒的尖子,展示出最好的阵
                                容,打出去,到外地演出。当时,东边到过怀来、延庆,西边
                                到过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包头一带,给这些地区的观众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蔚县秧歌进张家口。当时张
                                家口最好的戏院是大兴园,主要唱晋剧。蔚县秧歌只好在二、
                                三等的戏院里演出。不过,它很快就以自己的风趣横生的表演,
                                悠扬动听的唱腔,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抓住了观众,一举轰动
                                了全张家口,被请进了大兴园戏院去唱了。这是解放前蔚县秧
                                歌发展的顶峰。至今一些秧歌老艺人提起当年“夺了大兴园”,
                                还禁不住眉飞色舞,感到骄傲。


                                                                                      250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