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9 - 张家口政协
P. 259
况复踏歌声入云。
拢头一尺盘龙髻,
围腰六幅石榴裙。
唱罢种秧唱采茶,
一群娇鸟逐娇花……”
“踏歌”是用脚来打拍子,很相似于如今的民间秧歌舞了。
所谓“唱罢种秧唱采茶”,这曲调,就是现代蔚县秧歌唱腔的前
身和雏形。当时的北方,特别是塞外的蔚州还没播秧种稻子,种
的是旱田作物,所以它的民歌叫“种秧”,而不叫“播秧”。当然,
当时的这种“种秧”,歌词也还是见景生情,顺口唱出来的,相
当于现在的“顺口溜”,也叫做“顺调”。蔚县秧歌唱腔中的“训
调”,就是“顺调”的音讹。从这一点看,足可以证明蔚县秧歌
就是从蔚县当地的民歌和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蔚县——过去的蔚州,地处长城脚下,在清代中叶和后期,
在未通火车之前,一直是关内勾通塞外的重要孔道,南来北往的
人特别多。他们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货,也带来了各地动听悦耳
的民歌和赏心悦目的民间舞蹈。蔚县当地的劳动人民是非常善于
吸收的。在乾隆以后和咸丰、同治以前,蔚县有了一个各地民歌、
民间舞蹈大交流的阶段。现在,仍可以从蔚县的许多民歌中,找
到西北、中原,以至南方民歌小调的痕迹。蔚县不采茶、秧歌中
却有《采茶歌》;地处塞北,唱的却有《兰州城》。这样的结果,
极大地丰富了蔚县民间歌曲音乐语汇和民间舞蹈的动作。后来,
蔚县秧歌舞台唱腔的丰富多采和程式动作表现力强,是与它在形
成期间在艺术上进行广泛的借鉴、吸收和交流大大有关系的。
咸丰、同治以后,全国南北各地方剧种先后诞生并逐渐流
传开来,这时候的蔚县秧歌,也开始由民歌和民间舞蹈向戏曲过
渡,由田间地头向舞台过渡。据光绪初年的《蔚州志》记载,当
时蔚州各农村盛行很热闹的庙会上,都有所谓的“做场”或“坐
场”。这种庙会是遍及全州各个角落的,当然不会一下子有那么多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