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张家口政协
P. 180

斗南今日颂高明。
                                         幽忧早动乘桴志,
                                         晚节尤深济世情。
                                         六十春秋吟是些,
                                         八荒风雨听鸡鸣。
                                         沧桑阅尽心犹壮,
                                         一念延都接莫京。”
                                    这首诗功力深厚,立意不凡,可谓张家口文学史上的瑰宝了。
                                   1946 年 10 月 10 日,冒着敌机的狂轰乱炸,邓拓镇定自若
                                地领导报社同志在张家口市东山坡的地下室,坚持印完《晋察
                                冀日报》225 期报纸后,才跟随部队撤出张家口转移到涞源县
                                山区继续坚持战斗。
                                                 (二)诗心绘山城

                                    艾青于 1910 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他从小即被贫苦农妇保
                                姆大堰河抚养长大,因而深知民间疾苦。他在少年时代就喜爱
                                美术,初中毕业后,到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攻读。1929 年去法国
                                留学,1932 年归国,1936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而闻
                                名遐迩。皖南事变发生后,艾青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革命
                                圣地延安。他到延安以后,先在中央党校工作,“八·一五”抗
                                日战争宣告胜利后,1945 年 11 月 8 日,艾青担任延安文艺界
                                组织的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从宝塔山下出发,经过五十多天
                                跋山涉水的艰苦行军,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张家
                                口市。与艾青同行的还有副团长美术家江丰,团员中有诗人肖
                                三、贺敬之,作家肖军、丁玲,理论家周扬、杨献珍,木刻家
                                古元,戏剧家郭汉城、胡沙,著名记者邓拓等大批文化人。
                                    当艾青踏上张家口的土地,还未洗涤掉身上征尘的时候,他目
                                睹张家口这座塞上名城人民当家做主的情景,便情不自禁地写道;
                                “这是人民的城市,这是人民经过了多么长久的艰苦斗争而解放的

                                                                                      138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