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张家口政协
P. 217
据了解,“口蘑”质量高超,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与内
蒙及坝上群众积三百年之经验,掌握时机,科学采集,善于晾晒,
有很重要的关系。蘑菇多生长在夏末秋初的绵绵细雨之后,在整
个生长期中,不同于其他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是从
霉烂的杂草、畜粪中吸收可溶性物质,供生长发育需要。因此,
它害怕阳光照射。照射时间短的,蘑菇会“开花”、“打伞”,照
射时间长的,蘑菇就生蛆、腐烂。有经验的老羊工和多年从事蘑
菇采集劳动的群众,总是在黎明时分、太阳出山之前采集;时机
掌握在这个时分,常常能采到个大、肉厚、形态完整的上等蘑。
采蘑工具忌用铁器,有经验的羊工随身带着木签和竹签。他们说:
用铁器采来的蘑菇易腐烂;采过的地方,第二年再不会长新蘑了。
至于晾晒,坝上人的办法可真巧哩,他们“篮子里晾,屋檐下挂,
热炕上烘”,既不怕雨淋,又能多通风,干的快,不生虫,保证
了良好的质量。
在“口蘑加工车间”,我还了解到一些少为人知的蘑菇趣闻。
据介绍,在草原上,懂行的人打老远就能一眼看出哪里有蘑菇;
而不懂行的,即使跟在人家身后,你也找不到几个。原因是,蘑
菇一般都生长在“蘑菇圈”中,这个“蘑菇圈”呈圆形或半圆形,
长白蘑菇的圈,为半圆形,长黑蘑或杵子蘑的圈,为圆形。有蘑
菇圈的地方,相传是蒙古族牧民往日驻扎蒙古包的场所。牧民们
常在蒙古包周围堆弃骨头、油污,包迁走后,这里长出草来就格
外肥美,草下长出的蘑菇也就格外多。最为有趣而又不好解释的
是:从半圆形蘑菇圈中采集来的白蘑,其菌盖(伞状)上都有个
豁日,与半圆形蘑菇圈相配;而黑蘑、杵子蘑、其菌盖却都是圆
形,也与它们的蘑菇圈相形。我在车间里反复观察了数个待加工
的干白蘑,个个都是如此,颇觉新奇。我问赵技术员:“这种现
象如何解释?”她嫣然一笑,答不出来。看来,这个有趣的生物
之谜很值得我们的菌类专家研究一番。
-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