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张家口政协
P. 33

杨立清 须生
                                    李月卿 小生
                                    何富清 老生
                                    吴少亭 老旦
                                    王月茹 花旦(其父是大鑫舞台经理,外号叫算帐鬼)
                                    建国后,六十年代初为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我地区戏校
                                招收了一批河北梆子学生。一九六二年下放到怀来县组建了“怀
                                来县河北梆子剧团”。该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曾活跃在张宣地
                                区,在人民中间曾有过较深的影响,他们在为广大人民服务中
                                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也曾出现过几个像样的演员,如:杨景琴、
                                武香玲、韩志明等。

                                                      二、评        剧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它有东西两路之说,西路评剧
                                主要是以西路“莲花落”和北京“蹦蹦戏”为基础,吸收了梆、
                                黄的艺术营养后,形成了“西路评剧”。
                                    “东路评剧”是以东路“莲花落”与东北的“蹦蹦戏”相
                                结合,经过冀东地区莲花落艺人们的努力改进,使其发展成为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的几个阶段,最后形成了东路评居。
                                由于东路评剧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不断地丰富
                                自己,所以发展很快,西路评剧在发展中较之东路缓慢,故而
                                被东路渐渐取而代之,于是就产生了观念的评剧。
                                    评剧流入张家口,据初步调查,约在民国三、四年间,桥东
                                南市场里就有了“莲花落”艺人的活动。他们用苇席或布帘围成
                                个演出场地,演员约十几人。在演出时用一把京梆子胡琴伴奏,
                                同时有帮唱者打着一对大竹板和一串小竹板。表演者为一旦一丑
                                和一小生。小旦头戴齐眉穗,包头花巾,上衣是绦子绣边的清代


                                                                                       25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