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张家口政协
P. 34
紧身衫,下身围着绣花裙子、脚穿绣花布鞋。生角头戴桥梁巾
子,身穿道袍。丑角头戴蓝毡帽,身穿蓝布查衣,下围白腰包,
脚穿白袜子,元口皂鞋。表演时以扇子、手帕和舞霸王鞭等作道
具,边唱,边舞。演出节目多为民间小调和秧歌,有时也表演一
些戏曲故事的片段。每唱完一段问观众收一次钱。观者不多,收
入微薄,免强维持当日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有时官府以
“有伤风化”为由通令禁演或驱出当地。
到民国十年左右,上堡辘辘把西巷有位叫杨渊的蔚县人,
本行是麻绳店掌柜的,喜好戏剧。从石家庄请过约有廿多人的
小班“蹦蹦”,仍在南市场搭棚演出,进不了园馆。此班阵容较
前者整齐,能演几出本戏,如:《独占花魁》、《王花买父》。化
妆、唱腔较前者讲究些,当地人听得懂也爱看,可惜没演多久
就跑了帘外了。自这儿以后评剧在张家口有了影响。到了民国
十七、八年,桥东“大鑫舞台”(现回民食堂的地方)的班主王×
×(外号叫算帐鬼,是河北梆子演员王月茹的父亲),从唐山接
来一班“唐山落子”。主要演员是驰名关内外的李金顺,她演的
《王少安赶船》和《杜十娘》每天满园,唱红了张家口,引起了
其他园馆的重视。不久“庆丰戏院”就请来了评剧演员李银顺、
刘翠霞、刘小山等人组成了皮黄、梆子、评剧三大块。一九三二
年底“聚贤楼”建成,继河北梆子班唱了踩台戏后,紧接着就请
来了一批评剧演员。随着评剧影响的扩大,观众越来越多,与河
北梆子、京剧并驾齐驱。后来则取代河北梆子居于京剧之上,时称
“评、京两下锅”。这时在庆丰戏院的主要演员有:陈艳霞、
花艳琴、金灵芝、李义廷、崔万春、钱玉堂、明月珠(杨玉
春)、盖云楼(小生)、喜彩秋(小旦并小生)、盖月楼、吴凤
霞(花衫)、李小霞(旦角)、王万良等。在“聚贤楼”的主
要演员有:赵凤宝、赵凤珍(姐妹俩,青衣、小旦)、苏小霞
(旦角)、赵雅蓉、赵丽蓉、赵艳蓉(姐仨全是旦角)赵连喜(丑)
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打狗劝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