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2 - 张家口政协
P. 252

虽不及蔚州秧歌多,但属长年演出团体,一般班社建制健全,
                                设备完整。如蔚州城外李堡子村的《杨果班》(即杨黑四子)、
                                《大个红班》、蔚州城南关西的《二铜匠班》、牛大庄的《周子
                                凡班》、北留庄的《高拓班》(该班分大班和二班)、九官口的《牛
                                桂书班》、南梁庄子的《梁地班》(该班约始建于同治末)、桃花
                                镇的《张瑞祥班》、《侯全孝班》、西大云町的《粟德生班》、吉
                                家庄镇的《乔焕班》、小枣堡的《吴久灵班》,发现最早的有同
                                光年间的代王城《张潭班》。据查,有名的大戏名角钱元(艺名
                                钱元黑,又名钱二子)和老十三旦侯俊山经常在此搭班,为该
                                班的“台柱子”。光绪末,因张家口行宫失盗,钱元因武功好,
                                况与大盗同名,被误认“绿林大盗”,而抓捕行宫见慈禧,实有
                                其事。蔚州弦子腔当时也很活跃。据传弦子腔早在乾隆年间已
                                很成熟,到光绪时期,班社虽不太多,却占了个老字辈,颇受
                                当时梨园尊重。仅举一例:若某镇多班社对台,必得弦子腔先
                                开戏,其它剧种的班社方得鸣锣击鼓奏乐,陆续开场。弦子腔
                                也不与其它剧种同台演出,故称“弦梆不混”。其次是道情戏,
                                据查,道情戏是由道歌演变而来(即和尚或道士摆坐场时唱的
                                曲子)。这在全国戏曲考查时已得到充分证明。其音乐属曲牌联
                                套体。解放前后已失传,笔者尚存一两支曲牌。
                                    除以上四个剧种外,在当时还有一些外来巡演的剧种,以
                                京都班为最多,据查这类班社多来京西至保定一带,唱的是河北
                                梆子(中原北部称京梆子,当地称小南路或莜麦腔)和二簧调,
                                它们经常同台演出,被梨园界称之为“梆子二簧两下锅”,统称
                                《京都班》。除此而外,还有很多曲艺杂耍之类的活动,这里不
                                再一一介绍。
                                                    二、演员及活动

                                    光绪年间,因戏曲活动多,自然演员也很多。尤其蔚州秧歌


                                                                                      242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