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9 - 张家口政协
P. 249
尚义渐渐流传开来,通过每次文艺会演,又为东西路交流创造
了条件。当时的代表剧目主要有三打一挂(打樱桃、打秋千、
打连成、挂红灯)、一压(压挂面)、《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在乐器方面也有了新的改革,在原来只有笛子、四胡的基础上,
增加了扬琴、三弦、四块瓦等。从此西路二人台在我县占了上
风、并渐渐向具有尚义特色的新阶段发展。
二人台艺术能够不断发展、改革、创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前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解
放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业余二人台剧目如雨后春笋般
涌现,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艺术。据有关档案材料记载,1949 年,
我县共有业余剧团 50 个,人数 1100 人;1953 年,业余剧团发展
到 85 个,人数 1870 人,到1957 年,业余剧团发展到 125 个,人数
达 2500 多人,这些二人台剧团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群众,坚持了“小
型”、“业余”、“勤俭”的原则,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活
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解放以后,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指引下,我县的文艺工作者对二人台音乐进行
了大胆的改革,首先,他们在保持二人台原“味”不变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行腔”的效果。通过向老艺人请教,结合剧情等具体
情况,在主旋律不变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演员的演唱才能,自由
行腔,在“行腔”中应用“大跳”时,改变了过去硬行“跳”,
甚至跳出假声、跳出奇声不良效果,采用和声“跳”,使曲调显
得自然、和谐、优美。吐字时,掌握好重叠字的发音,如“沟边
边走来,山弯弯绕”等。咬字力求高低圆滑,强弱自如。在应用
“衬”字时,采用“衬满腔”,更增添了二人台的演唱特色,在
唱腔中,改变了东路二人台间奏少死板状况,吸收了西口调的
间奏特色。同时,改变了西口调千曲一律的起板曲,按照剧情
和剧中人物性格灵活运用起板曲收到了好的艺术效果。
改革的第二方面是,为了适应剧情的要求,突破了二人台音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