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2 - 张家口政协
P. 282
山洞中……等,在张家口均缺乏“三亲”证据,是作者凭丰富
的想象杜撰出来后又流传到我市的。
在人们对“钉死说”普遍产生怀疑之余,1991 年,市总工
会工运史办公室的高建英、孙长贵、吴志达等同志,看到“钉
死说”在张家口越讲越背离史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给张家口历
史造成了混乱,为澄清史实,撰写了《关于多松年之死的质疑》
一文,被刊在《张家口文史资料》第 20 辑中。我刊载此文的目
的,一是为了澄清历史的史实,也是为了纠正《张家口文史资
料》第 6 辑曾经宣传过“钉死说”的错误,这丝毫不影响多松
年烈士的光荣历史。
六、历史学家胡华曾撰文多松年牺牲于清河桥畔
在《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中,刊载了曾在张家口工
作过的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胡华(已故)的重要文
章《张垣、京绥铁路工人阶级斗争纪实》,全文共分六章,约两
万余字。在第三章《大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的消沉期》第一节
“革命运动的消沉和工人阶级的惨遇”中写到了多寿(即多松
年)牺牲的经过:“……张垣工人优秀的领袖共产党员多寿同志
(蒙族青年)被捕入狱,受尽酷刑,至死不屈,审讯时,逼问
口供,多寿同志一切由个人承当,不肯供出一人,遂被砍杀于
清河桥畔,尸体由工人们掩埋在西山坡的荒冢中,这是张家口
为工人阶级事业第一个英勇的流血牺牲者。”
以上资料,“是我 1945、1946 年在张家口市从事工人运动
时,在紧张的工作中向老工人作调查访问,而记录整理出来的。
肖明同志(已故)当时看过后,写了一个序言,鼓励印出来。
1946 年 7 月,
《北方文化》杂志社陈企霞同志决定付印,而国民党反动派发
动了全面内战,敌人飞机狂炸张家口市,印厂被炸,陈企霞同
志只好将此稿本还给了我,转眼 34 年过去,直到 1980 年才重
印,一是为了保存史料,并就正于同志们”(胡华 1980 年 12
月 24 日)。
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多松年牺牲经过唯一的最有权威的“三亲”
文字资料。笔者认为,清河桥畔即原大铁桥畔。同志们掩埋烈士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