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张家口政协
P. 141

降班后成绩仍不佳者则劝退,实际是开除学籍,故每届入学一
                                班 40 余人,毕业率不过百分之六十,用校领导的话是“宁缺毋
                                滥”。母校学风实居全省之冠。
                                   1933 年秋,学校奉省教育厅令与宣化省立第二职业学校
                                (原名宣化乙种工业学校)合并。当时化学科二级和毛织科二
                                级正毕业,我化学科三级、机工科一级及部分教师集体迁往宣
                                化,校名改称察哈尔省立宣化工业职业学校。校址在宣化西街,
                                乃端校长调厅另有任用。我在宣校继续学习了一个学年后,1934
                                年修业期满秋季毕业。科主任李载之先生率领我班同学不足 20
                                人于毕业考试前曾往天津市参观。由于学校与天津黄纬路河北
                                工学院关系密切,因而受到该院领导与察省同学会的热烈欢迎,
                                食宿在工院,参观了该院。其间还安排赴塘沽参观了永利制碱
                                厂、火大精盐公司、董海化学工业社及天津造纸厂、火柴厂、
                                油漆厂等厂家。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而今时过 60 余年,我
                                仍记忆犹新。
                                    我年已八旬,每读《张家口文史资料》,有关学校教育方面,
                                尚无母校之记述,特作此补篇,纰漏之处尚请指正。


                                                 开国大典上的礼炮

                                    毛泽东说:“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 28 响”。他是一个不循规
                                蹈矩的人,也不管国外最高的礼炮是 21 响。政协会议上有人提
                                出质疑,他叫大会筹委会起草个说明,理由是中国共产党横空
                                出世,刚满 28 岁,28 响礼炮就是 28 年党史的赞礼。
                                    开国大典的礼炮由 108 门山炮组成,分为 2 组,所以习惯
                                上称说 54 门礼炮,据说这是代表了政府 54 个单位,54 尊大炮
                                同时发出 28 响礼炮,象征全国人民坚如钢铁的团结力量。
                                    炮弹都是真弹卸去了弹头,只响不炸。28 发无头炮弹要在
                                两分半钟内响完,要求 54 位装填手在同一秒钟内把炮弹塞进炮
                                膛,54 位拉火手更要在同一秒钟内拉火,使炮弹同时炸响。那
                                时放礼炮没有使用电操纵拉火,靠人工拉到和谐统一,完全是
                                刻苦训练出来的。
                                                                                          (文史辑)

                                                                                      113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