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张家口政协
P. 241
英、赵慧秋、王泉奎、梁一鸣、金伯吟、赵化南、俞鸿岩、曹
福全、张富有、陶畏初、何雅秋、胡少安、哈元章、张世孝、
闻占萍、王世霞、姚云龄、韩慧梅等无数名家操琴伴奏。其中,
韩慧梅首次来张是自带琴师,以后再来两次则不带琴师,专门
依靠家父操琴伴奏。
四十年代初期,我父亲又一度去了北京,参加到李万春的
“鸣春社”科班担任过琴师,后来返回张家口。值得一提的是,
我父亲在很长时间为“塞外麒麟童”白俊英及他办的“群英社”
众弟子演唱伴奏。因给白俊英的麒派唱腔长期拉弦托腔,使白
的麒派戏在张家口及华北、西北地区演出时,与周信芳的戏几
可乱真。后来,在当时北京号称女梅兰芳的赵金蓉来到张家口,
我父亲还专为她操琴伴奏过《玉堂春》、《贵妃醉酒》、《凤还巢》、
《生死恨》、《霸王别姬》等梅派名剧。
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 11 月 29 日“张家口市实验京剧团”
宣告成立,我父亲邰凤云担任了团务委员会委员,他不光担任
团的琴师,还参加团务管理。这个时候,团里大量上演改编、
新编传统戏和新编革命现代戏,需要新编、改编大量唱词、唱
腔,我父亲积极地参与了这项艰巨工作。1956 年,“实验京剧
团”改为正式国营张家口市京剧团,经常带着新戏去外地巡回
演出,都是我父亲随团操琴。我父亲在张家口还收下不少弟子,
都学有成就。1960 年,张家口戏校为给京剧培养人才,特增加
了京剧班,我父亲被派去担任驻校负责人,主管乐队训练。这
批学员毕业后成了张家口市京剧团的“小团”,先与原来的“大
团”分开演出,后与“大团”合并。深受观众好评。特别是在
京剧班培养出的优秀弟子段桂焕、王海英、张明光等,后来都
成了京剧团乐队的骨干。
我父亲为张家口的京剧事业苦干了近半个世纪,做出了一
个琴师应做的贡献,不幸在 1977 年 2 月病逝,享年 79 岁。
我于 1934 年 8 月出生在张家口,自懂事起受家庭熏陶感染就
爱上了乐器。上小学后经常参加学校文娱活动,逐渐学会弹月琴、
拉二胡,经父亲指点又学会拉京胡。我长大后就随剧团参加演出伴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