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张家口政协
P. 240

步,没有乐队配合,会令人听之无味,看之无劲。京剧又是以
                                唱为主的艺术,唱则必须配乐,于是京胡就成了主要乐器,琴
                                师便成了唱者的“绿叶”。琴师伴奏的好坏决定着演员声腔的优
                                劣,这便是京剧演出时“绿叶”与“红花”的关系。我们邰家
                                祖孙三代为京剧演出操琴一百多年,对此体会颇深。
                                    我家原籍北京,满族人。我祖父是戏界的琴师,清末,在
                                北京等地常为名家伴奏,那是同治年间的事,到我这代已无法
                                详述。
                                    我父亲邰凤云出生于 1898 年(清光绪廿四年),先学京戏,
                                演青衣,后因嗓音变化改拉京胡,同时又能拉板胡,曾先后为
                                京梆子名演员筱金刚钻和评戏名演员花淑兰操板胡伴奏。
                                    进入二十年代,皮簧京戏盛行起来,我父亲曾专操京胡,
                                在北京和其它城市为皮簧演员操琴。二十年代中期,皮簧戏传
                                到张家口,很快京戏演员即不断来张,和古老的山西梆子平分
                                了张家口的戏剧市场,庆丰茶园为皮簧班京戏占有,成了京戏
                                的常演基地,京戏班底遂在这个园子形成并发展、扩大起来。
                                我父亲即在这个时候来到张家口,在庆丰茶园(1926 年改名为
                                庆丰戏院)担任京戏琴师,日夜上演。
                                    那时候,戏园子时兴“邀请演员”办法,上座率下降了,
                                即到京津一带邀请新演员或较著名的演员来张上演,上座率立
                                即上升。如此多次反复,能保持永远满座。新演员来时有的自
                                带琴师,不带琴师的,则由戏院班底大路琴师伴奏,因此,在
                                戏院子担任大路琴师比较忙碌。于是,我父亲便返回北京,曾
                                一度随名演员云燕铭、张婉华等到锦州一带为他们操琴。
                                    二十年代末,我父亲再次来张,仍在庆丰戏院担任琴师。从这
                                时起到五十年代后期,是张家口京戏演出鼎盛时期,除庆丰戏院外,
                                又先后增加了大鑫舞台、永和戏院、聚贤楼、新新戏院、张家口剧
                                场等几个演出场所。我父亲即随庆丰班底在各个演出场所日夜演出。
                                三十余年为先后来张的名演员马德成、董俊峰、陈永龙、盖连仲、
                                田鸿儒、靳沛霆、马秀峰、白玉坤、娄亚儒、张如庭、陈鸿声、王富

                                                                                      198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