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张家口政协
P. 132

因为一唱歌,就容易想起戏剧的情节,更有利于歌曲的传播。
                                   1943 年,我调到群众剧社,音乐和戏剧接触的机会更多了,
                                因为群众剧社主要是演戏的。刚到剧社不久,就和玛金同志合
                                作写了一个歌剧,名字叫作《犯人》。歌剧究竟应该怎么写?在
                                鲁艺没有学过,歌剧也见的不多,所以没有多少办法。《犯人》
                                只是把唱词谱出来,唱的流畅一些,歌剧的音乐没有什么特色,
                                所以这个剧本只是短期演一下就完了。
                                   1943 年 10 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
                                到了晋察冀,我们经过学习,有很大的启发。还在解放日报上
                                看了安波同志创作的《兄妹开荒》,觉得很新鲜,陕北味十足。
                                但是,陕北原来在农民中就有秧歌剧的,新秧歌剧是旧秧歌剧
                                的推陈出新。我问到河北和山西的同志,这里有没有原来的秧
                                歌剧?他们说:“有,但是不会唱。”那是定县秧歌传到这里来
                                的,没有音乐伴奏,过门的时候就是打锣鼓,曲调也比较简单,
                                只有上下两句,但是乡土味十足。这对我一个南方人来说,还
                                是不容易掌握的。
                                    这年的冬天,我们在平西,王血波同志为了配合大生产运
                                动,写出了一个小歌剧,名字叫《纺棉花》。剧中共有五个人物,
                                唱词共有十一段,血波同志让我来作曲。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样的
                                曲子,血波同志说:“甭管什么样的,只要好听就行。”于是我在
                                驻地集体同住的炕上作起曲来。我熟悉江苏的民歌,于是就南北
                                结合,南腔北调,但基本上是民歌小调风的,作的很顺手,一夜
                                工夫就写出来了。第二天,我就唱给血波同志和演员们听,大
                                家都说:“好听!也容易唱”。这种小歌剧,我们当时把它叫成
                                小调剧。它既不是河北定县秧歌的风格,也不是拿现成的河北
                                民歌配词,而是创作出来的民歌风的新小调。这种小调比较符
                                合剧情,听起来也比较顺耳,说它是小调剧倒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戏最初由齐玉珍、张学明、戈声、胡灵、封立三五位同志
                                排练演出,有我们音乐组伴奏,只用一把京胡,一把二胡,一
                                个三弦,一只口琴,演奏起来满好听。剧社差不多是每场必演。
                                这个戏演出的很有风趣,又很新鲜,很受群众的欢迎。各地的

                                                                                       90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