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张家口政协
P. 36
革业。制革业又分为白皮坊、黑皮坊。白皮坊也称皮条铺,张
家口的皮条铺历来都集中在边路街(今明德南街)。到清末民初
有证可查的有数十家,较大的字号有“天德仁”、“泰成永”、
“福兴和”、“福裕成”、“永义成”等。白皮行以生产车马挽具
和各种皮条为主,销往蒙古及内蒙、坝上、坝下。黑皮坊数量
也很多,主要集中在元台子、沙院、通兴巷、福兴里、宋家大
院、降昌巷一带,开设手工作坊,不设门柜,主要生产供应蒙
靴业的原料。制革业原始的都以生产马鞍为主,昔日的商号称
为“鞍铺”或谓之皮厂,在清代年间,张家口的老鞍铺很多。
张家口的鞍韂业最早是朝阳洞的老字号“三发涌”鞍子铺,
其次能是“东升泰”、“双盛永”、“复盛永”等一些较大字号的
鞍子铺,后来又出现了许多鞍韂铺,鞍韂铺又分为:鞍子作坊,
韂坊,花韂作坊,鞍子作坊是专砍木鞍杈的专业生产行业,不
占门市。上堡大街两侧鞍子铺比比皆是,后来又发展成许多厂
家,专做油鞍的就有数家大厂。这些厂铺生产的鞍子五颜六色,
方圆有别,各具形态,十分美观,深受牧区少数民族人民的喜
爱,也显示了回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高超的手工技艺。韂坊是专
门承揽制革厂和鞍铺的皮韂加工,缝边业务。三十年代前张家
口韂坊有大小数十家,还有许多马鞍副件生产作坊,从大境门
到朝阳洞,南玉带桥大街两旁的鞍韂铺到处可见。
康熙初年,张家口的少数民族就开始了旅蒙业,产生了旅
蒙商。开始从事旅蒙业人员少,规模小,几经起伏才发展壮大
起来,清末发展到顶峰。旅蒙业实质上就是贩运业,贩运生活日
用品到蒙古,然后再买回骆驼,牛羊。回民从事贩运业的主要交
通工具是骆驼队,当时宣化有肖家等,张家口有梁家等。驼骆队
有个规矩:车走白天,夜走驼。为了免遭官府的盘剥,买上牛之后
不直接往回赶,而是买上车套上牛拉上货物再回来,一人赶两辆车,
一般是春去冬回。例如张家口姓梁的回民原居陕西谓南县梁家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