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张家口政协
P. 200
余在 1949 年初均合并到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分别编入初中
或高中班级继续学习。在 1949 年和 1950 年的毕业生中,考入
大专学校深造或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的不少人都成了革命的骨
干。如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李玉兰,即 1950 年毕业考入天
津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又到苏联学习的。这两年毕业分配到察
哈尔省直机关和张家口市直机关工作的有近百名。
(三)办校特点
这个学校,从“边二师”到“联中”,在六年多的时间里,
在城市居住不到一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解放区的山区农村度过
的,而且又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环境中。这种历史条件
确定了当时的办校原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争的需要。教
育目的要为革命战争培养骨干力量;教育方法要与战争环境相适
应;教学内容要围绕形势而安排。综合全部办校过程,特别是“边
二师”和冀察中学阶段,有着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能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各段性质不
同,课程设置也有差异。“边二师”阶段的课程,大体分三大类:
一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普通基础课;二是音乐、
体育、教学法、应用文等专业课。三是政治、军事、劳动等应
用课。第三类课主要是战争的需要,不论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
工作,都要懂得抗日的道理,还要宣传群众;要懂得军事知识,
如:打游击、反扫荡、埋地雷、坚壁清野等。第二类课是任小
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那时解放区农村的小学,多是一村一校,
一个教师一校,一校多级多班。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全面多能”。
除了教学生语文、数学外,还必须会教学生(包括群众)唱抗
日歌曲;会教学生写对联、写信、记帐、打算盘等。
第二,认真坚持勤俭办校的方针。战争年代的学校,一是居
住在偏僻的农村,条件很差;二是敌人经常扫荡进攻,需要及时
- 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