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8 - 张家口政协
P. 198

数青年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往往一个村没有几个上过高小的,
                                上过初中的就更少或根本没有。这是因为:(1)抗战前的旧中
                                国不重视学校教育,很多村庄没有学校,即便在大的集镇办一所
                                学校,多数贫穷家庭的孩子整日为生活奔波,也没有条件和机会
                                上学。(2)抗战后,解放区建立了民主政权,关心和重视学校教
                                育,村村建立了小学,并逐步按区创办了一些高小,但日寇一年
                                几次扫荡,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刚刚兴建
                                的学校都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个村的校舍被烧掉后,只好再另换
                                他村。我在高小学习不到两年就换了四个村。有的学生因家长在
                                “扫荡”中被杀害,不得不中途退学。再加师资年岁老、程度
                                低,教学质量和进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当时“边二师”就是为
                                了培养提高小学师资而创办的。因此,学校在招收学生时虽有
                                程度、年龄的规定,但又不能完全按规定严格控制。例如有两位
                                在职的小学教师被组织上保送到学校来学习,一位是年近五十的
                                姓任的同学,因他年岁大,大家都很尊重他,称他“任大哥”或
                                “任大叔”;一位是从广灵来的胡久同学,他年岁虽不大,但程
                                度低,特别是对阿拉伯数字不太懂,因而在入校填表还发生过
                                笑话,误将 18 岁填为 108 岁。当然,多数学生还是按规定录取
                                的。当时的实际作法是:以报考录取为主和组织保送、简单测
                                验为辅。
                                    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当小学教师,尤其是第一期,有
                                80%的毕业生被分配充任教师。但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和解放
                                区不断扩大的需要,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被分配到军政机关或人
                                民团体等单位工作,而且这方面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二期学生
                                分配的去向有以下几个方面:(1)因学校本身发展而留校工作的
                                有冀敬旭、边士芬、王忠、魏振甲、李书元、主玉慧和我等十几
                                名同学;(2)有三十多名参军,在部队学习担任机要报务工作或
                                医务、文娱宣传工作;(3)有十几名被分配到行政机关单位工


                                                                                    - 190 -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