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张家口政协
P. 9

中路梆子流布至张垣



                                                         王易凤


                                    张垣即张家口,亦称东口,为中路梆子的第二故乡。流行
                                已久,从业者众,名伶辈出,艺术发展甚快,对本剧种之贡献
                                亦大。初缘商路出口,至张垣甚受欢迎。从满清以来,张垣开
                                为对俄通商要地,晋商铺号甚多,山西中路人众,家乡戏曲受
                                其牵引,艺人流入东口谋生,有相当群众基础。营业较好,收
                                益较大,先行者衣锦荣归,后继者络绎不绝,以至安家落户,
                                生根开花结果,逐步形成为当地之主要戏曲剧种,流传至今。
                                    其流布之具体经历,难以稽考。从现有资料来考察,老十
                                三旦侯俊山之事迹,颇有研究价值,侯之籍贯,乃宣化府万全
                                县东红庙人,生于一八五四年(即咸丰四年),九岁开始学艺。
                                据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一日《天津日报》“老十三旦作古”文中记
                                有:“……俊山在太原省城入喜字科班学戏,时年九岁。……”
                                而《清代伶官传》中所述:“年九岁入太原某班住科,艺名喜麟,
                                学习梆子花旦。……”前昔翻阅一九四二年七月《立言画刊》
                                第二百期内云:“侯于九岁学戏,时张家口小南关有所谓席桂园
                                者,系用席子搭之戏棚(状似北京天桥戏棚),在十岁时能登台,
                                演一出《鬼拉腿》小戏。……”如上诸述,均为文字记载,应
                                予保留待考,惟俊山究学何戏?应作研究。如在太原住科,应
                                为中路梆子,即在张垣学戏,亦应为中路梆子。据《万全县志》
                                云:“所演之戏,多为秦腔,俗呼山西梆子,优人亦多晋产。”
                                从俊山出科后之发展来看,戏路很宽,武功娴熟,说明其幼时
                                曾住过正规科班。据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一日《天津日报》(

                                                                                        1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