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2 - 张家口政协
P. 392
统治者既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成果,又融合各少数民族经
济文化的精华,经康、雍、乾三世历百年而大治,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蔚州成为内地和边塞、东来
西往、南通北达的交通要道和工、商、农、牧产品贸易的旱码
头。据《蔚州志》载,全州已有人口 30 多万,足征人丁兴旺和
经济繁荣,在这种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作为蔚县民间艺术的
窗花、秧歌和社火的这三朵奇葩,才能应运而生。以满足人民
在太平之世温饱之余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才是蔚县窗花萌生
和形成的肥沃土壤。它植根于民间,也为民间所喜爱。
渊源于花样
刺绣中的花样是蔚县窗花形成的直接源泉。刺绣是汉族先
民在养蚕织锦、缎、绸后,随着美化生活的需要,逐渐发展起
来的一种用以装饰衣着用品的民间工艺美术。刺绣必先以纸剪
成花样,如花卉草树、禽兽虫鱼,再经巧手姑娘们以各种颜色
的丝线,绣出酷似自然而美于自然的绣品,以美化衣着装饰物
件。清朝统一后,也将汉族这一传统刺绣工艺,作为满族少女
必修的女工。从十三、四岁起就在家中学剪花样绣花鞋、枕头
顶、袖头、荷包和各种小物件,以备新婚时作为见面礼赠送亲
朋长辈。相沿成俗。蔚县也不例外,逐渐发展到小户人家,也
要以刺绣作为课女科目。冀其“手巧善女工,性慧事翁姑,新
婚针线多,胜过好妆奁。”这样社会上就出现了专门以刻制花样
为生的职业艺人,由闺中互相替花样到出现专门刻卖花样的艺人,
这是花样由少数富有人家发展到整个社会需求的标志。蔚县农谚
有:“八月秋忙,绣女上场”的说法,就足以为证。也正是由于花
样刻制的专业化,使花样本身也成了一种民间艺术品日臻完善和
花样翻新。为适应各种刺绣件的需求,而有各种规格的花样问世。
如荷包上的“卧虎听松”,烟口袋上的“喜鹊登梅”,花鞋上的“莲
开并蒂”,团扇上的“龙凤呈祥”,胡梳套上的“耄耋富贵”,枕顶
上的“鸳鸯戏水”,镜套上的“多福多寿”等。这些花样经过绣女们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