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5 - 张家口政协
P. 395

的诗,即《和马伯庸无题四首之一》的诗中,就有:“新来代地
                                闻歌曲,尽撅秦声入管箫”之句。可见在元朝,蔚县戏曲事业
                                仍很繁荣。清建一大统天下后,历代皇帝皆喜俳优,尤以慈禧
                                为甚。蔚州既有演戏传统,又是当时内地和边塞交通贸易的旱
                                码头,戏曲事业更加繁荣是顺理成章的。乾隆三十八年(公元
                                1773 年)蔚州知州靳荣藩写的《蔚州观剧》诗,足资证明。
                                    “红氍绿烛两相鲜,羊酩烹来代锦筵。
                                    为听丝竹成旧谱,回思出塞已多年。
                                    梨园弟子歌珠少,雪面参军舞袖穿。
                                    嬴得霜裘都未湿,亏它不是帝京弦。”
                                从诗意看到:一是蔚县当时已有地方戏曲。虽不是帝京弦,但
                                也不是一般民歌小调,可能就是弦子腔或蔚县秧歌。二是演技
                                乐器和剧情水平还是不低的,能引人入胜,而不惜霜湿轻裘。
                                这里说的“参军”据宋杂据、金院本,系指由副净扮演的角色,
                                脸谱多涂白色。
                                    蔚州戏曲弦子腔和蔚州秧歌都拥有自己的剧目、曲牌和伴
                                奏乐器,形成了蔚县人民喜闻乐见的独特的地方剧种和独特的
                                风俗习惯。各村堡寨大都建有用以演戏的乐楼。单堠村东堡门
                                外的戏楼就是创建于乾隆五年(公元 1740 年)的(见该村现存
                                的《关帝庙重修正殿、禅房及戏楼碑记》)。直到 1954 年全县还
                                保有戏楼七百多个,几乎达到村村有,而且演唱时间很多,如
                                年节、庙会、谢雨、酬神、庆丰收,各村轮流请戏班演出。最
                                盛时全县有秧歌班社四百多个,拥有剧目五百多出。可见蔚县
                                戏曲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离开的文化艺术需求。
                                    既然蔚县人民这样喜爱戏曲,能否让人们在家中就能经常
                                欣赏呢?剪纸艺人们利用了人们这一特殊艺术感情,也开始把
                                戏曲人物移植在窗花上。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终于在几代艺人
                                的反复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最终达到了窗花
                                戏曲人物艺术的升华。而承上启下集其大成,并将戏曲人物窗
                                花艺术推向峰巅的则是蔚县民间剪纸艺术家王老赏。

                                                                                      353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