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0 - 张家口政协
P. 390
要掌握腰部的灵劲、韧劲。能否耍好,还得看演员脚底的根劲,
因为耍起来的幡子条比木拐纸袍的惯性力量更大更强,脚底没
根就会摔跟头。在套路变换时,要避免楞变硬换,否则就会出
现幡子条与腰包、鸾带、“白虎旗”搅绕在一起的情况,导致整
个表演的失败。
《五雷阵》迷信色彩严重,解放后不再上演。解放前演此
戏者,于“耍三子”技巧处,大多比划比划,意到而已。盖因
技巧难度太大,恐有闪失而闹个费力不讨好。清光绪年间,有
一中路梆子演员,姓张名玉印,艺名玉印红,演出该剧不仅“三
子”全耍,且套数繁多,技艺精绝,竟以此剧而名噪一时。吴
本贞幼年拜其为师,13 岁开始习练“三子”耍技。后得蒲剧丑
角赵某点拨,又经多年实践、钻研,使这项技巧不断完善、丰
富。他演的《五雷阵》“耍三子”路数多,难度大,独具特色。
1961 年,开展挖掘传统剧目时,吴本贞以年迈之身重拾旧技,
为张家口市文艺界示范演出了一场,显示了他精湛娴熟的
“三子”耍技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戏曲界有谚曰:“演戏不卖艺,无艺不成戏。”短短两句话,
充满辩证法。然而,近人强调前者多,且在这强调声中,丢掉
了不少表演特技。《五雷阵》中的“耍三子”,虽有“卖艺”之
嫌,却是戏曲艺术所特有的表演特技之一。吴本贞老先生深恐
此技失传,早就有意选徒授艺,一直未得机会。照理说,五十
年代后期,吴本贞调入张家口戏校任教师,且逢挖掘传统剧目
之良机,正好传授此技。但示范演出可以,教授剧目不行,盖
因“迷信色彩严重”六字。而今,吴本贞已然驾鹤西去,弥留
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的希望,就是让《五雷阵》的“耍三子”
技巧一代一代传下去。然而,老先生的梦难以得圆,后人亦将
为此抱“广陵散”之憾,但他的技巧,他的精神将留在中国戏
曲史册上。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