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张家口政协
P. 212

展二十余次,还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
                                台多次予以专题报道。其作品广泛流传于日本、美国、法国、
                                德国、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参加日本、
                                新西兰、新加坡和台、澳等地的书法联展,曾多次获奖。其墨
                                宝被多家博物馆及名家收藏。他被誉为书坛“怪杰”。到目前为
                                止,全国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百七十多家的报刊、杂志、
                                纪念馆发表过王一新的书法艺术作品和对他的专访文章。其中
                                有较大影响的文章:王翰章写的“他的板桥体可乱真”(人民日
                                报海外版,1987 年 6 月 25 日头版头条),“中国书坛的魔幻现
                                实主义领袖”(经济文化报记者杨东奇),李世刚写的“丹青不
                                知老将至,老至丹青兰清奇”(载羲之书画报),郭学文写的“莫
                                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载中国商业报),李增祥写
                                “活板桥——王一新”(载晋中论坛),赵柱家写的“当代活板
                                桥”(载山西政协报),“当代半桥一新公”(载兴化报),“王一
                                新和板桥体”(载重庆晚报)等等。这些专访文章较详细地介绍
                                并高度评价了王一新先生的书法艺术。
                                   1989 年 12 月,张家口中山书画社成立后,即聘王先生为名
                                誉社长。该社名誉副社长、市民革副主委、河北省政协委员濮英
                                俊因早年曾随其父濮孟九(曾出任台湾财政部长)到陈立夫寓所
                                拜访过。1990 年,濮英俊求得王一新先生的“竹兰”书法中堂
                                一幅,托人捎往台湾陈立夫先生。陈立夫获此墨宝,喜不自胜,
                                便复函致谢。信中说:“承赠书法竹兰中堂及影印各体结构,展
                                阅再三,至钦!高雅!先生寝馈艺林,造诣极深,劲健之气,
                                溢于字里行间,当今之世,何可多得。”此后两人近二十次鸿雁
                                传书,切磋书艺,互道佳安之事。陈老先生十分佩服王老的人
                                品、书艺和情怀,在他 94 岁高龄贺寿之时,特为王一新挥毫题
                                词相赠:“艺以弘德而无止境,惟有德者能久享其名。”陈立夫
                                先生是同王一新先生同时被聘为张家口中山书画社名誉社长
                                的,陈立夫还亲笔写了四尺长、一尺宽的“张家口中山书画社”
                                大字横幅寄到了该社。王一新与陈立夫两位世纪老人的交往,
                                在大陆与台、港、澳间传为佳话。香港《大公报》以“丹青沟通

                                                                                      170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