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张家口政协
P. 57
使我深受教育。当谈到近代一般演员。我们有时还能插上两句。
可是谈到谭鑫培,梅巧令,于菊生,王楞仙等几位老前辈时,
我们便了解甚微了。每当长辈或内行人讲他们的艺术生涯时,
我们就象孩子听故事一样,几乎听得入了迷。记得小时候,我
们家里有些祖辈在清宫内演出的戏折子(说明书)和剧照如:《雁
门关》、《牡丹亭》等,可惜在十年动乱中,已化为灰烬。只剩下
一张《雁门关》剧照,现仍挂在家中父亲床前。这张剧照是我家
保存的唯一珍品。中间是陈德林先生扮演的肖太后,,右边是钱
金福先生扮演的韩昌,左边则是我曾祖王楞仙扮演的杨八郎。谈
起曾祖,我们是不太了解的,只是从祖父,家父和前辈们口中听
来的一些传说。曾祖原名叫王桂官,王楞仙则是他的艺名儿,很
多书中记载,他是同光年间享有盛名的小生。我们老家在离北京
不远的王家庄,早辈是木工,曾祖父很喜爱昆曲,曾经入过当时
“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得到当时名小生徐小香的真传。
曾祖父很尊重自己的老师,特别虚心好学,有空暇时间就去后
台看戏。无论是谁演的戏,不管是名流演员,还是一般演员,
也不管是什么剧种的戏,他都全神贯注地看。因此曾祖深得徐
小香先生喜爱。有一天,徐先生备了酒饭,宴请“三庆班”全
体同人,当时连检场看座的也都请了去。在席间徐先生多次举
杯向各桌敬酒,并且语重心长地对众位说:“我要退离舞台了,
多年承蒙诸位关照,今日略备水酒,聊表寸心。”回到寓所后,
又对曾祖父说:“本来我要动身回苏州,为了你,我在北京再住
一年。”从此,曾祖便拜徐为师,苦炼三年,一举成名。据说,
徐小香从不收徒弟,除王楞仙外,无有二人。所以,以后成名的
程继仙、侗厚斋,都是得到了曾祖的真传,后来很多名小生的一
些戏和绝招都是从那时传下来的。梅兰芳先生在谈到他的舞台艺
术时说过:“王楞仙先生的戏称得起是文武兼备,而又无一不精”。
又说:“徐小香和王楞仙比较,只有毫厘之别。徐不常演穷生戏,
而王扮演的陈大官与谭鑫培合演的《壮元谱》,旗鼓相当,堪称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