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张家口政协
P. 59

以徽、汉两种地方戏为主流,到北京后得到欢迎而站住脚而发
                                展起来的,它并不排斥其它剧种,而是吸取了它们的精华,用
                                之于皮黄里来。如对昆曲就是如此,曾祖那时所演的《双奇会》、
                                《断桥》就是用昆曲表演的,有书记载:咸丰十年间,开始选
                                了三十二人进宫中演奏,里面就有工皮黄和工昆曲的,直到光
                                绪八年在杨月楼、孙菊仙、王楞仙、谭鑫培、杨小楼等入宫后,
                                才开始用皮黄和昆曲合到一起演出。那时宫里宫外,也才开始
                                对京剧有所认识。当时,在宫里演《双奇会》,就是曾祖同陈德
                                林、乔慧兰先生开头演唱的,除此之外,无有二家。那时曾祖
                                除了在民间演出外,也常常被召进宫里演戏、教戏或清唱。据
                                《晚清清宫生活》一书记载:在光绪三十年即一九○四年,慈
                                禧太后办七十正寿时,他为一时高兴,命把“咱们的本家儿的
                                叫来”(当时呼宫中太监的戏班之语),于是太监便不上装的清
                                唱。那时有许多名演员当场指导,如:谭鑫培、王楞仙、杨小
                                楼、侯俊山、钱金福等,剧后进晚膳。
                                    曾祖演戏大都用真功夫,但又很会用巧劲儿,戏中的行话叫
                                “不使拙劲儿”,这是他老人家从勤奋中所得来的真功夫,曾祖
                                开始嗓子很细,为达到师傅要求,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喊嗓子,
                                无论是三九寒冬,还是三伏烈日他都坚持。肖长华先生称赞他:
                                “每个角色性格刻划都非常细致、深刻、可以说装谁象谁。”他
                                用的水袖分量很重,是纺绸的,但曾祖的水袖功夫却表演得非
                                常到家,所以舞起来格外有力,而且妙处又在于“双眼能够传
                                神”。曾祖王楞仙名子里的“楞”字的由来,正是由于他在舞台
                                上演戏时发楞的身段神气,非常精采。肖长华先生同梅兰芳先
                                生在四十年前一次谈话中曾谈到:“五十年前看王楞仙的《双雄
                                会》情景,历历在目,印象极深。”他说:“在闯辕一场,‘只见
                                其入、不见其出’念这两句词的手式,他把两手往外一指的时候,
                                劲头完全在两个手腕子上,一边哆嗦一边指,指出一个圆花波浪
                                纹,非常灵活好看。这种劲头可以拿打鼓写字做比方,在用劲的

                                                                                       51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