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张家口政协
P. 51

(六)

                                    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十七岁的侯俊山离开太原来到北
                                京。当时的北京,河北梆子相当活跃,而且获得了稳固的立足
                                之地,由于侯原学的山西梆子与当时的河北梆子在唱腔、表演、
                                剧本、服饰等方面都很接近,于是侯经过短时间的调嗓合拢之后,
                                顺利地跻身于河北梆子戏班。《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记载:
                                “有名旦色侯俊山(十三旦)最初唱的是蒲州梆子,后来改唱
                                河北梆子,因而和郭宝臣向被视作山西梆子和京梆子的二混(即
                                彼此相混)创始人。这种二棍正是从山西梆子过渡到京梆子的
                                一种中间声调。张家口人称这种声调为‘鬼子腔’”。北京落足
                                之后,侯先后搭全胜和班、瑞胜和班和宝胜和班,两次赴上海
                                演出,均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拿手戏有《辛安驿》、《英杰烈》、
                                《花田错》、《梵王宫》等。
                                    光绪八年(一八八四年)侯被诏入宫。“因东后(慈安)喜
                                武剧,西后(慈禧)嗜昆曲、皮簧,故匡桂芬、谭鑫培、孙菊
                                仙、王楞仙、瑞德宝、杨小楼、金秀山、黄润甫、侯俊山(老
                                十三旦)等始渐次被诏入宫也”(《中国戏剧史》第十章“清代
                                之南府”)。
                                    “入宫供奉”后,侯因不尚唱工,便兼演武生,拿手戏如
                                《伐子都》、《八大锤》,为了学好《八大锤》,侯曾拜徐蝶仙为
                                师,并“敬以七百金,始得其传”。(《中国戏剧史》卷五第三章
                                “六十年来故都名伶概述”)据传,侯曾在《秦十三》一戏中扮
                                演二郎,骑真马上台,一时称为绝技,轰动剧坛。
                                    宫廷戏班,名角如林,而尤以田(田际云,艺名响九霄,著
                                名河北梆子演员)侯二人任侠尚义,为众所祟仰。徐慕云在《中
                                国戏剧史》第十章“清代之南府”中写道:“帝后观剧,时有赏
                                赐。但有时亦因某一角之嗓音失润,唱作欠佳,而累及全体均久

                                                                                       43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