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张家口政协
P. 50

理。只见他跨出花栏门,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漂亮的亮相,
                                头戴一下挺了个正直。紧接着一声亮嗓又赢了个满堂彩,一时
                                传为奇闻。散戏后,戏班人众皆敬而口称:“原是老板到了”。
                                一直到现在,在张家口、万全一带,一提侯老板,便知是侯俊
                                山其人。

                                                         (五)

                                    关于侯的童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山西的一个叫武全城
                                的承戏老板带戏班路过两旗屯,看到了侯俊山演出的秧歌,见
                                侯不仅扮相俊俏,而且身手不凡,便与侯的家人提出的以十块
                                大洋买到戏班。家人不肯,武老板抱憾离去。侯俊山急忙追出,
                                表示执意要去。武说:“娃娃,学戏可要挨打受气哩,你不怕?”
                                侯答:“只要让我学戏,吃甚的苦俺也不怕。”至此,九岁的侯
                                俊山随武到了太原。据老年人回忆,说当时由张家口送到太原
                                学戏的童子共十人,其中二人中途辍艺,剩下的八人中除侯俊
                                山外,象榆林的老克子(司鼓),上堡的荞面黑(黑头),万全
                                的苹果红,宣化的一杆旗,都是名震张垣剧坛的人物。
                                    侯到了太原后,由于聪明好学,颇有功底,十三岁便崭露
                                头角,享名十三旦,“于时声名颇为大老所倾倒”。(《清代燕都
                                梨园史料》——旧剧丛谈)。
                                    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十五岁的侯俊山曾回到阔别多
                                年的东红庙,并为父老乡亲献艺,演出过《玉堂春》等,他的
                                出神入化的演出,轰动了十里八乡,一时成了传奇式的人物。
                                至今还在万全境内流传着多种有趣的串话:如“看了十三旦,
                                三天不吃饭”等。
                                    以上两种传说,一无文献记载,二无其它佐证,因此孰真
                                孰误,尚难断论。

                                                                                       42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