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张家口政协
P. 187
张秀英的艺术造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是当她回忆起坎
坷不平的艺术生涯时,很有感触地说:“既有美好的回忆,又有
痛心的感慨,更有奋发的追求。” (尚义县政协供稿)
关于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剧种是梆子体系主要剧种之一,因采用木梆子敲
击拍节,所以又称之为“梆子腔”。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很富于表达北方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梆子腔最初产生于陕西同州(即今大荔县),不久盛行于陕
甘一带,称之为秦腔。之后,相继传入四川、河北、河南等地。
梆子腔进入北京舞台,是在清代中叶。
公元一七七九年,四川名艺人魏长生将梆子腔带入北京,
深受北京广大群众的喜爱,不久就占据了北京的舞台。
待至公元一八七○年,山西梆子演员侯俊山(艺名老十三
旦),由张家口到北京演出,获得了北京观众的好评,从此又给
梆子腔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八八五年,直隶梆子(即源于河北老调基础支脉的梆子
腔)演员田际云(艺名响九霄),把直隶梆子带进北京,从此,
和源于山西支脉的梆子腔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在当时,山西梆
子艺人侯俊山和直隶梆子艺人田际云经常同台合作演出,受到
广大观众的赞赏,在北京的文艺舞台占了重要地位。这就是梆
子腔在北京舞台上的第二次兴起。
一八九一年,由田际云组织“大玉成”班,创梆子、皮黄
同台演出的先例,从而大大促进了梆子剧种的发展,争取了“京
梆子的称号。全国解放后,在毛主席、共产党的关怀扶植下,
河北梆子剧种犹如枯木逢春,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河北省艺术学校茹增祥)
常青选摘自《河北日报》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