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3 - 张家口政协
P. 353
晋剧女须生王云楼先生的艺术生涯
搭班子,名伶“毛毛旦”很器重他,认作螟蛉之子,“天贵旦”
唱《教子》他当娃娃生。他的拿手戏《调冠》、《打黄盖》、《凤
仪亭》、《黄逼宫》、《坐窑》、《拾金不昧》……郝盛魁功底扎实,
戏路子宽,在艺术上对云楼帮助很大。
次年,云楼被绥远“庆和戏园”班主李福春请去,与“水上
漂”、“舍命红”、“小十六红”、王巧云等名伶同台演出。以后,又
住了刘文玉的班子,在卓资山一带乡下演出,从老壳城绕回绥远。
王云楼在艺术上不断寻求适合自己条件和特点的东西,她
学戏在大同,“十六红”教她唱的是“上路调”(即北路梆子),
后来跟“狗狗生”学戏,“狗狗生”学戏在张家口,唱的是“下
路调”(即中路梆子),到绥远、大同、包头搭班子,那里唱的
又是“上路调”。云楼听师父讲“下路调”与“上路调”都念蒲
白,都是从蒲州梆子滋生出来的,流传到晋中、晋北,渐渐融
化了当地口音和腔调,蒲州的味道小了,忻州、代州、崞县的
人说话硬、发展成“北路”,太原、太谷、榆次一带的人说话软,
慢慢发展成“中路”。云楼嗓子好,调门比别人高,与同台演员
调门不合,她往下压,别人得往上提,她慢慢不喜欢“北路”
了,改成了“中路”唱法。她 22 岁在集宁住班子时,北路名琴
师“五魔鬼”为她拉小壳胡胡,她不能唱,“五魔鬼”赌气放下
胡胡,说:“从小叔叔就伺候不了你这角儿!”云楼笑着说:“叔
叔,是我改了调。”
王云楼一生爱学习,肯钻研,她没念过书,是个文盲,学戏后,
为了弄清戏词,戏里的朝代、人物、故事,她自己一有空就学习文
化,慢慢学会了二、三千个生字,买了两箱子书,走到那里就带到
那里,散了戏不睡觉,先看书,练习写小楷。渐渐她能自己编词,
《哭灵》上场一大段唱一个钟头,把刘备的一生都唱了,那词是
她自己编的;《斩子》夺印一场也唱一个钟头,把杨家的事都表
- 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