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3 - 张家口政协
P. 363

谈东路二人台




                                礼(骆驼旦)谈,光绪十六年(1890 年)就有了业余性质的二
                                人台。
                                      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政治上没地位,经济
                                上受盘剥。少知识,没文化,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愚弄。为了
                                求得人身自由,他们不得不利用一种简洁易懂的语言形式来表
                                达自己的痛苦和希望,于是便有了民歌。当时流行的民歌有《爬
                                山调》、《烂席片》、《信天游》等。这些民歌流传在田间地头,
                                街头院落,男女老少,都会演唱,这便是二人台的前身。
                                      二人台,最初被人们称为《崩崩》、《玩艺儿》、《打坐腔》。
                                当时所演唱的内容,多是反映现实生活和爱情之类。群众用自
                                己所熟悉的民歌小调,以及其通俗的生活语言,来抒发自己的
                                感情,表达他们的爱和憎,寄托他们的向往。
                                      演唱“民歌”、“打坐腔”,起初并不化妆。据传说,在光绪
                                年间,一位蒙古族老艺人叫老双羊,他和几位汉族老艺人共同
                                实践,创造了简单的化妆形式,演员由两个人担任,一个扮抹
                                粉的小旦,一个扮滚边的小丑;扮旦角者头戴凤冠,身着红袄
                                绿裙,和戏剧穿戴一样,手拿花扇或彩绸;扮丑角者头戴尖毡
                                帽,八字胡,鼻梁上画一幅蛤蟆图案,身着长大襟白边夹袄,
                                红裤白腰,手执霸王鞭或扇子,边歌边舞,亦说亦唱,剧中人
                                物多时,则由小丑扮演多种角色,俗称“摸帽戏”,东路二人台
                                亦沿用这种形式。
                                      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的坝上,人烟稀少,土地荒凉,土
                                匪时有出没,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农村萧
                                条冷落,民不聊生,根本就谈不上文化生活,农民终年看不上
                                大戏,文化活动贫乏。每逢过年过节,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聘请
                                民间艺人来演唱二人台,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欣赏。演出时,既


                                                          - 331 -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