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张家口政协
P. 77

象枢告老还家后,身体逐渐不支,其子魏学诚提议应及早
                                选木制棺以备急需。而象枢每每借故推延,迟迟不应。直至康
                                熙二十六年(1687 年)七月三十日,魏公撒手人寰,尚未备
                                好寿棺。妻兄李恒岳将自己的一具杉棺相赠,以便含殓。
                                      魏母辞世简化丧事,并非无力操办;象枢临终未备棺木,
                                亦非无力备制,而是充分表现了魏象枢对丧葬事宜具有移风易
                                俗的主张。
                                      厚谊如水
                                      魏象枢与他的座师太傅、大学士范文程有深情厚谊。然而,
                                他们之间却长期保持了清白如水的师生之谊。
                                      顺治三年(1646 年),范文程充任会试主考官,魏象枢成
                                进士。而象枢只是随同榜进士谢恩毕“踵门投一刺”,而范文程
                                未识象枢之面貌。
                                      不久,象枢考选庶吉士,范公奉命送庶吉士入翰林院读书,
                                此时仍未识象枢之姓名籍贯。
                                      后来,象枢成为范公的属吏,也只不过“朔望循例作阁揖,
                                外无私谒”。每年元旦开印后,是范公的诞日,象枢“持刺拜贺,
                                阍者例辞不受帖”。后来,象枢历任给事中、光禄寺丞等职,仍
                                与范公保持了如水之谊的一般关系。
                                      顺治十年(1653 年),魏象枢因受陈名夏一案之牵连,几
                                成冤狱,在午门外会审时,范文程挺身而出,如实剖析此案内
                                情,使满朝文武大臣洞悉事实真相,并极力为蒙受株连的魏象
                                枢开脱。以致象枢未失名节。
                                      顺治十六年(1659 年),象枢以母老多病,蒙准退养。范
                                文程因年迈也致仕在家。此时,“两无嫌疑”,象枢才前去拜谒
                                尊师范公。范文程将象枢接入园庭。
                                      象枢极为恳切地说:“吾师之大恩,象枢铭记在心,永记不忘。




                                36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