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张家口政协
P. 82

募捐建桥

                                     1925 年始,张之江将军即着手 4 建大清河的新桥.鉴于
                                地方上财力、物力、人力之困难,仅是依靠京绥铁路局系统的
                                技术力量和物资,出动国民军官兵参加劳动,也雇佣一部分民
                                工,没有动员连遭天灾人祸的当地民众,据健在的“三亲”(亲
                                历、亲见、亲闻)老人们的讲述,从 1925 年初破土动工,不
                                到一年时间,就在被冲断的普济桥(俗称“通桥”)南侧约十丈
                                处建成一座高架钢梁、上下分行的新式大铁桥。1926 年 1 月,
                                大桥竣工通行,并因河取名为“清河桥”。据张之江的女儿张润
                                苏来信中写,其父生前曾讲述过:“为什么取名‘清河桥’,这
                                内中还有一个典故。黄帝四子赐姓张,封在清河,故铁桥建成
                                后,取名‘清河桥’”,。此桥既能防备被大水淹没,又使行人来
                                往畅通,给张垣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市民无不称颂。
                                张之江都统还亲笔以隶书题写桥名,并制成长方形铜牌,置于
                                大桥两端。但铜牌曾两次被取下,第一次是奉军进攻张垣时取
                                下,放在第一警察分署内(桥东三太爷庙)。1930 年,刘翼飞
                                将军率东北军进驻张垣,把铜牌取出又按原处放好。第二次被
                                取下,人们说法不一,有的讲日寇入侵时,有的讲丢失于“文
                                革”中,人们以后再也未曾见到。实际上应是解放初期取下的。
                                      当时察哈尔特别区财政十分困难,为什么建桥用的钢材很
                                快得到解决,至今还是一个谜,我向张润苏同志询问了这一
                                情况,她讲,据先父张之江介绍,为了尽快修好这座桥,除
                                了向社会各界募捐外,还向在北京等地的军政界同僚、朋友
                                们募捐,,得到了各方赞助。时任东北边防督办的张作霖接到
                                张之江的信后,说道:“别看我和张之江打过仗,我佩服他的
                                为人,何况我们都姓张,五百年前是一家。他这是修桥铺路,
                                为民造福,我也要参加一份,捐款助他成此好事。”于是
                                他回了张之江一信,捐助银元十万元整。这是一笔不小的
                                款项,再加上地方开支尽量节省,这笔修桥的经费总算凑足了。



                                41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