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4 - 张家口政协
P. 324
技艺难免生疏。后来,随着“尾声”的响起,提到嗓子眼的心
方回到了原位。戏院里的掌声告诉她:张家口接纳了她!也就
是这三天一天比一天热烈的掌声,把她和张家口、张家口的京
剧事业紧紧系在了一起。
在张家口市京剧团,吴素琴人缘颇好。年长些的昵称“素
琴”,年幼些的尊称“素琴大姐。”这份人缘,来自于她坦诚淳
朴的心性,也来自于她对京剧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更来自于她
从不为角色争风吃醋的谦让精神。
五十年代初期,张家口市京剧团的人员尚未相对稳定。采
用的仍是“底包加邀角儿”的方法。所以青衣、花旦、刀马俱
能的吴素琴一到张家口,便被当时的主管人员紧紧抓住不放。
那时节,旦角行当的无戏不能上,也确实使昊素琴三个字传遍
了这座塞外山城。后来,来了专工刀马武旦且年华正茂的高蕴
华,再后来又来了专工青衣,素有“中华戏校第一青衣”和“女
兰芳”之誉的赵金蓉。于是,团领导作了分工:赵金蓉演青衣
戏,高蕴华演刀马武旦戏,吴素琴演花旦戏。吴素琴愉快地接
受了这一分工。她曾幽默地说:“我的应工是越来越专了。”
其实,她还是没“专”成。那年,剧团排演《狸猫换太子》,
饰演李后的老旦演员跳槽走了。吴素琴找到正在着急的导演,
端出了自己“老旦开蒙”的老底儿,实践了“救场如救火”那
句梨园行的老规矩。当然,以后演出剧目中的一些老旦角色,
少不了也要她“劳劳大驾”了。
提到张家口市剧团,总难免要提到他们在京剧艺术表现现
代生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如果回头审视曾经走过的道路,
我们也会发现吴素琴的足迹与汗水。在《小女婿》、《红色风暴》、
《党的女儿》、《张士珍》、《比翼齐飞》、《千万不要忘记》、《降
龙伏虎》、《箭杆河边》、《兵临城下》等现代剧中,或主演,或
配角,无不圆满地完成了角色的创造任务。
为什么说“圆满”呢?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