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张家口政协
P. 26

移。他们每到一村便建清真寺,建寺的年代基本上就是迁入的
                                年代。现在农村中不少他们的后代,仍保持着传统而又古老的
                                风俗习惯。这是张家口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居住回族。
                                    (二)屯军和屯垦定居下来,元末农民战争中,有大量回
                                回人参加了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明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常
                                遇春(回族将领),率军攻入元大都(今北京),随即挥师北指,
                                长城以南(指外长城)皆为明土。宣化西门外柳川河旁曾立一
                                石碑。碑文书有:大明开平王常遇春尽瘁处。据说常遇春率兵
                                在这里与元军激战,得胜后因卸甲风病而死于柳川河畔。当时
                                部队中曾有不少回回军士,以后明朝为预防蒙古的袭击在此屯
                                军驻守,其中有许多回族士兵。明洪武四年(公元 1371 年),
                                由于战争破坏造成土地荒芜,人丁锐减急需解决,被迫采取移
                                民屯垦的措施,朱元璋颁布法令,移山后六州(山西代县雁门
                                关以北)百姓到北平一带州县居住,补充人丁。开垦荒地。
                                    燕王扫北期间(公元 1400 年左右),“十八回王”助朱棣打
                                天下。战争过后,河北村庄十毁八九,存之一二。张家口也遭
                                到了严重的破坏。明成祖永乐年间恢复河北一带经济,使让“十
                                八回王”定居在河北南部一带。后来这些回王子嗣随明王朝迁
                                都而北移。有的便在张家口落户。这时还有从云南迁入宣化的
                                四大姓即马、王、闪、沙。宣化冯姓也是这时来的,冯家最早
                                到宣化的是冯胜,他原是明成祖的将军。这时期来张居住的回
                                族大部分都是军官或士兵出身,后来才开始从商。
                                   (三)经商来张居住,公元 1429 年筑张家口堡(今堡子里);
                                1613 年筑来远堡(今为市圈),张家口在这“两堡”上发展起
                                来,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塞北重
                                镇,工商巨埠。由于地处优越,北接蒙古草原,外通库伦(现
                                乌兰巴托),西去绥远(现呼和浩特)。包头、宁夏、兰州、
                                新疆等地,向南沿伸接北京眺望中原。因此,张家口成了牲

                                                                                      - 3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